Workflow
数字迷信
icon
搜索文档
警惕“改号改命”背后的数字迷信陷阱
北京青年报· 2025-04-30 06:42
骗局模式分析 - 不法分子以"国学课"为幌子,通过"改手机号改命"等迷信话术诱导中老年人消费,单案例涉案金额超16万元[1] - 诈骗产业链呈现套餐化特征,包含改名、改银行卡密码等"转运服务",并捆绑"知识产权份额申购"等伪投资产品[1] - 犯罪团伙采用直播话术与群聊套路,社交群内安排大量"托儿",公司法人频繁变更以逃避追责[1][2] 目标群体特征 - 中老年群体因对命运无常的焦虑易受骗,骗子利用"数字磁场""能量频率"等伪科学概念强化心理暗示[2] - 受害者普遍存在认知偏差,误信手机尾数能决定健康、事业乃至子女高考结果等荒谬关联[1][2] 行业运作机制 - 形成产业化诈骗链条:从熟人推销、伪投资包装到企业账户收款后快速注销,各环节经过专业化设计[2] - 将封建迷信与现代互联网营销结合,开发出"套餐式服务"实现迷信商品化,如电影份额投资骗局[1][2] 社会影响层面 - 伪国学泛滥导致传统文化被污名化,盗用"国学"符号的行为使公众对传统文化产生认知误区[2] - 诈骗行为已超越个体案件,演变为系统性社会问题,需法律与社会认知双管齐下进行治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