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开源增量
icon
搜索文档
汽车厂家瞄准天空和家庭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11-20 11:35
行业战略转型 - 汽车行业竞争焦点从传统的“四个轮子”配置转向更广阔的空中和家庭领域,车展性质转变为“未来的交通展览”[1] - 行业面临“内卷式”竞争不可持续的局面,因乘用车年销量多年稳定、硬件降本逼近物理极限,需通过“开源增量”向三维天空和家庭拓展以摆脱单一造车利润束缚[4] - 发展方向符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鼓励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产业深度融合,行业在人工智能时代呈现“在路上”的智能汽车、“飞上去”的低空产业、“立起来”的人形机器人多元化趋势[4] 车企跨界布局 - 国内车企巨头如小鹏汽车、长安汽车、广汽集团积极布局飞行汽车和人形机器人领域,广汽展示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长安与亿航智能合作推进飞行汽车研究[2] - 小鹏科技日重点展示多品类飞行器,吉利集团将卫星送入轨道,表明车企业务边界正拓展至传统汽车工业之外的全新领域[2][11] - 车企的跨界被定义为“升维”而非“跨界”,旨在利用造车的系统性能力将未来科技提前量产,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便宜、智能的“新物种”[8] 技术协同效应 - 2024年中国汽车产销均超3120万辆,连续16年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40.9%,2025年某些月份渗透率超50%,为技术迁移奠定基础[5] - 新能源汽车积累的底层技术,如高级辅助驾驶算法、电驱系统、动力电池、线控技术等,经历迭代后可快速迁移至飞行汽车和人形机器人新赛道[5] - 具体技术协同体现在:AI模型(如蔚来世界模型、小鹏VLM+VLA)用于感知决策、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用于环境感知、底盘控制技术用于运动控制[6] 价值链重构与挑战 - 行业核心价值链正从发动机、变速器转向电池、芯片、数据,凭借自主可控的AI技术重构产业[8] - 新领域发展面临巨量资金支持、法规限制、技术储备及商业化落地等门槛,车企需在保持传统业务竞争力同时有效布局新兴领域[8] - 技术反哺可使汽车高级辅助驾驶更稳定、语音交互更自然、车身更轻省电,从而升级用户体验并强化品牌形象[8] 消费者与市场前景 - 对消费者而言,飞行汽车能解决地面交通拥堵、大幅降低通勤时间,人形机器人则在家庭服务、生产制造、特定场景有巨大用途[11] - 面对老龄化社会和劳动力减少,人形机器人可能成为比汽车更主要且刚需的家庭配置,在工厂流水线等场所发挥巨大作用[11] - 车企最终将转变为“卖移动的AI空间”,汽车、飞行器、机器人成为同一套AI在不同场景下的硬件外壳,竞争战场延伸至城市上空、家庭及数据算法深处[12]
广州车展 | 汽车厂家瞄准天空和家庭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11-20 11:31
2025年11月的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再次成为汽车产业的焦点。当观众们还在比较谁家产品的配置更高、谁家的座舱更智能、谁家的续航更长时,车企 们早已将关注度从"四个轮子"上转移到更广阔的天空和车主的家中。而车展,不再是单纯的"车"展,而是"未来的交通展览"。 开源 增量 拓展 近年来,小鹏汽车、长安汽车、广汽集团等国内车企巨头纷纷展现对飞行汽车和人形机器人的浓厚兴趣。 此前,广汽集团此前不仅展示了飞行汽车技术,还发布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长安汽车则与亿航智能达成合作,共同推进飞行汽车的研究。而在两周前 的2025小鹏科技日的现场,展厅的布置仿佛是航空博物馆,主角也变成各类飞行器,品类从固定翼到多旋翼一应俱全,吉利集团更直接将自己的卫星送入轨 道。 "新能源"提供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新能源"汽车的核心能力——包括高级辅助驾驶的大模型算法、环境感知、路径规划、决策执行;使用成本 低、无振动、低噪声、大功率的电驱系统;能量密度高、放电能力强大的动力电池;线控技术,足够的安全冗余提升可靠性。 在造车时积累的底层技术在汽车上经历多次迭代后,能够快速迁移部署到新的赛道——飞行汽车以及人型机器人,形成技术协同效应。 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