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科学家

搜索文档
上海AI Lab主任周伯文:关于人工智能前沿的十个问题
量子位· 2025-06-20 18:31
人工智能前沿十问 - 总体智能与单位智能的平衡问题:提出数据思维密度(IQPT)概念衡量模型训练数据的投入产出比 2025年1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首次提出该指标 [17] - Deep RL资源悖论:探讨算力在数据合成与算法训练间的分配 提出效率飞轮概念即高质量合成数据反哺预训练形成良性循环 [18][20] - 软硬协同创新路径:国际厂商采用软件兼容硬件(如英伟达CUDA生态) 国内当前更多是硬件适配软件模式面临研发周期不匹配挑战 [21][23][24] - 算力配置策略:划分为应用算力(产业落地)、迭代算力(模型优化)、创新算力(颠覆技术) 当前创新算力严重不足制约非主流技术路线发展 [25] - Agent与基础模型关系:探讨Agent是目的还是手段 指出当前自我改进系统存在僵化学习问题 需构建具备世界模型的持续进化智能体 [26][28] - 具身智能核心问题:定义大脑与本体最优关系 避免超级大脑-弱本体或高级本体-简单决策的陷阱 [30] - AI安全范式转变:从被动弥补漏洞(Make AI Safe)转向主动构建本质安全(Make Safe AI) 提出45°平衡律和设计即安全原则 [31][33][34] - 评测体系重构:从静态能力导向转为动态任务导向 实现训练评测解决问题一体化 提出测试时强化学习(TTRL)框架 [35][37] - AI for Science升级:从工具效率提升转向引发科学范式变革 需突破多模态统一表征实现深度理解能力 [38][40] - 颠覆性架构探索:分析Transformer在计算效率、上下文理解等方面局限 提出需多元架构共存互补应对不同领域需求 [41][43] 科学社区建设 - 星河社区定位: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打造的学术社区 首届明珠湖会议吸引全球60位学者参与 产出14个提案和39个关键问题清单 [1][4][46] - 历史成功案例:英国皇家学会(牛顿等)、月光社(瓦特等)、阿帕社区(7位图灵奖得主)证明社区模式推动重大科技创新 [4][5][8] - 运营模式创新:采用引导报告+结对报告+平行论坛形式 聚焦18-36个月技术窗口期 鼓励突破学历资历限制的自由探讨 [12][13][14] - 成果转化路径:通过开放课题、AI4S攀登者计划等载体 将关键问题对接上海市和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实现快速落地 [14] 人工智能发展趋势 - 技术体系化:需完善智能本质理论 改变应用先行的学科发展路径 [15] - 形态多元化: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因技术不完备需在应用中妥协新形态 [16] - 能力高阶化:强调要素突破和形态理解 避免基于中阶过程探讨高阶化 [16] 战略科学家培养 - 历史涌现规律:匈牙利黄金一代(冯·诺依曼等)、美国PC革命(盖茨等)、OpenAI波兰团队等显示顶尖人才集聚效应 [44] - 培育模式创新:通过科学社区形成人才蓄水池 采用高强度投入+集中攻关+人才历练场三位一体机制 [45]
勇担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教育名家笔谈)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4-28 09:19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战略定位 -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创新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突破的使命 [5] - 战略支撑体现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产出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汇聚卓越师资、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四个方面 [6] 人才培养与科研结合机制 -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研究型大学需通过科研训练培养本科生高阶思维、硕士生实战能力、博士生复杂问题解决能力 [7] - 需发挥多学科优势建设科研平台,以重大科研任务锻造人才队伍,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7] 科研模式创新 - 坚持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相结合,根据学科特点动态调整两种模式的权重 [8] - 大科学时代科研活动呈现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率特征,组织化程度显著提升 [8] 评价体系改革 - 建立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和长周期评价 [9] - 推动科研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从"跟踪式"转向"引领性",组织模式从"裂变式"转向"聚变式" [9] 学科交叉与平台建设 - 学科交叉融合是科技创新的催化剂,需打破专业壁垒调整学科体系以抢占科技制高点 [10] -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汇聚战略科技力量的关键,需融入国家实验室体系提升能级水平 [12] 战略科学家培养 - 战略科学家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少数,需完善培养机制并建立青年人才长周期激励机制 [13] - 通过自主培养与全球引才双路径,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 [13] 创新体系融合 - 深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参与新型举国体制以形成教育、科技、人才强国的倍增效应 [15] - 与区域经济构建创新融合体,例如大连理工大学参与大连英歌石科学城建设 [16] 大学治理转型 - 推动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向战略性研究型大学跨越,通过综合改革塑造发展新形态 [17] - 实施人才人事制度、学部制、机关大部制等改革,确立"双一流"建设加速跑的态势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