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交叉融合
搜索文档
“十四五”首都高校答卷|北京印刷学院:打造“北印设计”品牌
新京报· 2025-11-17 13:18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为高校服务文化强 国建设明确了目标任务,指明了发展方向。北京印刷学院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 神,以一流出版学科建设为支撑,以科技创新赋能为关键,以"文化+科技"擦亮"北印设计"品牌为抓 手,助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服务文化强国建设。 北京印刷学院办学源于文化、兴于印刷、强于出版,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文化属性。长期以来, 学校坚守"认真做好出版工作"初心,担当"传承弘扬印刷文明,创新发展出版文化"使命,致力于服务国 家文化事业发展和首都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十四五"期间,学校加强出版学科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 力,打造"北印设计"品牌,发挥"创意设计 艺工融合"特色优势,为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注入强劲动 力。 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建强出版学科矩阵 作为文化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出版业的创新发展,需要理论的指导和学术的支撑。学校立足深耕行业、 扎根首都、文化报国的办学实际,贯通政产学研用,推进"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以出版 学科为核心,以新闻传播学、设计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等高精尖学科及优势特色学科为重点支撑,围绕 ...
西湖大学成立天文系了
杭州日报· 2025-10-24 11:01
西湖大学天文系成立概况 - 西湖大学成立天文系,首任系主任由著名天体物理学家毛淑德教授担任,致力于探索宇宙奥秘和深化人类对宇宙的理解,目标是成为世界天文研究的重要中心之一,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1] - 天文系将秉承"小而精"理念,重点聚焦系外行星与天体生物学、星系宇宙学、人工智能与计算天体物理学等前沿领域 [1] - 坚持"国际化"定位,与全球科研团队合作,并鼓励"最前沿"探索,面向全球招募优秀学者 [1] 学科建设与设施规划 - 2026年,西湖大学天文学学科将依托物理学学科开展博士生招生培养,目前已开放报名通道 [1] - 课程设置将吸取国内外一流大学教学经验,兼顾理论、观测和计算能力的培养 [1] - 在云谷校区三期楼顶已启动建设配备80厘米望远镜的小型天文台,预计2026年春节后投入使用,全部面向教育教学开放 [1] 国内天文学高等教育发展态势 - 天文学作为基础学科之一,在国内高校中长期较"小众",但近几年逐渐"升温",例如2019年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成立天文系,2023年武汉大学天文学系揭牌 [2] - 目前国内约有20所高校开设了天文学本科专业或成立天文系,包括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等 [2] 杭州地区天文学研究生态 - 在杭州,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有一批老师从事天文学研究,之江实验室在计算天文等应用研究方面成绩突出 [2] - 2023年浙江大学天文研究所成立,设置了天文学或其分支学科的硕士、博士点,正朝着"建系"的方向发展 [2] - 西湖大学天文系的成立意味着杭州高校的天文学研究将迎来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范式,为探索宇宙奥秘和推动原始创新注入强劲动能 [2]
微生物学正成为创新策源地
人民日报· 2025-10-22 04:52
山东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浩表示,山东大学微生物学科和实验室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 的原创突破,将微生物学科锻造成为驱动产业升级的"超级引擎"。山东省教育厅将以更大力度整合优势 资源,持续支持学科和实验室建设发展,期待山大微生物学科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山大力 量、展现山大担当。 本报电(张伶俐侯煜)日前,第一届微生物学科发展与产教融合大会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举行。大会旨在 总结山东大学微生物学科75年与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30年的发展成就,并推动学科链、创新 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会上,相关院士、海内外科研机构代表及地方政府部门负责人围绕微生物学科发展建言献策。中国工程 院院士、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徐建国表示,当前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微生物学正在成为众 多前沿领域的创新策源地。 山东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孙海生表示,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作为省科技厅建设的高能级 创新平台代表,为山东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山东省科技厅将从强化创新策源能力、深化 产学研合作、加快高层次人才培育三方面持续发力,加快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让更多好技术、好项 目在山东落地生根、开 ...
南开“新工科”升级再出发
中国青年报· 2025-10-14 10:17
南开大学新工科建设战略 - 南开大学新工科建设是一次深刻的教育范式革新,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解决产业实际问题为导向,打破学科壁垒,致力于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 [1] - 新工科建设深刻契合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的时代需求,旨在突破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亟需大批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1] 学科专业布局与体系 - 新工科建设在专业布局上靶向发力,增设与国家急需学科领域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高度契合的学科专业,实现教育与前沿技术、行业需求精准匹配 [2] - 学校新增人工智能、计算机、光电信息3个新工科卓越班,新增低空技术与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 [2] - 学校在工学门类下布局建设一级学科10个、专业学位类别6个、工学本科专业18个,覆盖多个前沿方向,构建起多元协同的新工科专业体系 [2] - 新工科建设的核心支撑源于数学、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实力和面向前沿的交叉学科布局,形成理科引领、工科突破的独特学科生态 [2] 学科交叉融合与平台建设 - 学科交叉融合是新工科建设的核心驱动力,学校作为教育部首批16个学科交叉中心试点建设单位,重点推进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建设 [3] - 学校拥有包括特种化学电源、光伏材料与电池等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内的各类理工科科研平台90余个,为跨学科工科团队打造集中攻关平台 [3]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新设立的卓越班实行本研贯通培养,全程导师领航,学生全部纳入新时代优秀青年人才后备计划,可提前加入课题组进行项目实践 [4] - 学校打破传统工科培养壁垒,推动本硕博一贯制培养,实现高阶课程有效衔接,开设专业+微专业课程体系 [5] - 卓越工程师学院创设一二三四培养新范式,通过基础研究与工程实践双轮驱动,打破学科、校企、校际界限 [5] 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 - 新工科建设成效体现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创新攻关路径包括主动发现行业新问题、催生战略新产业 [6] - 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赵新团队承担的国家重大仪器专项面向脑科学研究的机器人化膜片钳系统研制已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 [6] - 有机新物质创造前沿科学中心教授张振杰团队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s)的吨级量产 [7] - 卓越工程师学院执行院长程明明教授团队的基于对焦任务的显著性检测技术被华为评为全球18个优秀技术合作项目之一 [7] - 学校全面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增加横向科研和成果转化等对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的考核权重,形成人才培育-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 [7] 重大技术突破 - 南开大学聚变智能实验室助力玄龙-50U球形环氢硼聚变装置实验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百万安培(兆安)氢硼等离子体放电 [1]
政协委员为教育赋能科技人才贡献“金点子”
每日商报· 2025-09-12 07:04
高等教育发展 - 杭州高等教育建设实现跨越发展 西湖大学 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 北航中法航空学院 西电杭州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高校院所先后建成 高等教育实力和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 [2] - 建议大幅推进三名工程 吸引更多国内双一流大学来杭开展研究生教育 引进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杭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2] - 建议持续迭代人才政策 加大战略科学家 科技领军人才与青年创新人才的引育力度 对全时在杭工作的异地科创平台人员落实人才政策待遇与出国审批便利 [2]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 - 强化人工智能对人才培养的赋能作用 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 - 建议打造多维度AI教育应用场景 通过政策引导或采购合作鼓励本地科技企业共同开发模块化AI教育应用组件 供学校按需组合快速搭建个性化教学场景 并优先开发移动端适配工具 [3] - 建议推动在杭高校成立AI+教育联盟 组织省级人工智能试点区域学校开展跨区域结对交流 共享AI工具云账号 AI课程资源 师资资源三类核心资源 [3] 产学研融合与成果转化 - 校企地创新平台建设是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 通过整合高校科研资源 企业产业资源与地方政策资源为协同创新提供实体化平台与常态化合作机制 [4] - 提出资源共享清单模式 由政府牵头推动高校与企业梳理可共享资源形成动态更新清单 高校明确大型科研仪器 实验室等闲置时段 企业标注中试基地 生产线等技术需求 [4] - 建议构建企业出题 平台答题 协同攻关机制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设立企业技术需求清单发布平台 形成揭榜挂帅机制 并组建跨平台跨学科创新联合体开展协同攻关 完善知识产权归属和收益分配方式 [4] 学科交叉融合 - 在产业导向的硬核交叉领域 紧扣五大未来产业与人工智能创新高地建设目标 开发智能技术+垂直领域 生命科学+数字技术等课程模块 培养熟悉产业场景的复合型人才 [6] - 在文理商艺融合的特色交叉领域 依托杭州文创产业优势 支持高校开展交互设计+人工智能等学位项目 [6] - 建议建立跨学科协同创新的长效激励机制 鼓励科研人员打破学科界限开展联合攻关 通过举办学术论坛交流活动聚焦前沿方向 为重大突破项目立项奠定基础 [6]
做好学生“筑梦人”——写在第41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
河南日报· 2025-09-07 07:31
教育政策与理念 - 第41个教师节主题为"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 [2] - 教师需践行"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2] -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持续推进 [6] - 河南启动师范教育质量提升五年行动计划 [9] 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 学科发展需服务于社会发展需求 否则将衰退 [3] - 推动化学 药学 生物学 医学等交叉学科融合发展 [3] - 实验室引进计算生物学 化学生物学等前沿领域人才 [3] - 考古学需立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 [3] 教学创新与实践 - 地理教学需融入真实地理实践 每堂课引入真实问题情境 [8] - 数学教学将符号转化为生活故事 在熟悉情境中激发兴趣 [8] - 思政课采用"以思考碰撞驭动思考 以行走方法带动行走"模式 [4] - 郑州中学构建"五育融合"大思政课体系 通过"思政+"课程群实现全方位育人 [4] 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 学校借助综合素质评价平台推出"个性化星空图" [8] - 星空图由德智体美劳五维度小星和综合素质主星构成 [8] - 融合课堂评价与课外激励 使成长可视可感 [8] - 通过校家社协同育人联动 促进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5] 教师队伍建设 - 河南涌现张玉滚 王爱红 刘华东等优秀教师代表 [9] - 教师需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应对科技革命和知识更新 [9] - 深化教育改革为教师创造良好条件环境 [9] - 教师应成为"德艺双馨 具有大担当大人格大情怀"的大先生 [9]
“学术型学科博士+专业型AI硕士”,复旦大学创新双学位培养
新京报· 2025-08-29 17:04
复旦大学学科专业调整与人才培养创新 - 复旦大学构建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 探索人才培养牵引的学科专业建设新路径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急需领域[1] - 2024年启动实施"本研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聚焦国家急需紧缺领域 以创新能力为核心重塑培养体系 设立120个本研融通项目[2] - 改革以人才培养为抓手 项目化为载体 本研融通为路径 交叉融合为特征 AI赋能为亮点 是应对未来挑战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3] 国家战略急需学科专业建设 - 近年来率先建设集成电路 国家安全 纳米科学与工程 人类学 医疗管理等若干学科专业并开展人才培养[1] - 2024年超常规设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银发经济 古文字学 科技伦理 量子科学与技术 新材料 低空技术与工程 神经工程与脑机接口等急需学科专业领域人才培养项目[1] 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 首轮选择哲学 经济学 新闻传播学 中国语言文学 数学 物理学 化学 生物学 基础医学 药学等10个优势学科试点开展"学术型学科博士+专业型AI硕士"双学位项目建设[1][2] - 博硕双学位项目旨在围绕科技或产业重大问题 依托优势学科专业 组织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育人 培养具备跨学科视野和交叉研究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2] 本研融通项目设置 - 2025级设立120个本研融通项目 其中67个以培养原始创新拔尖人才为主 53个以培养交叉融合创新人才为主[2] - 设计本博类 本-专硕-专博类 交叉融合本硕博类 本硕类等多类培养项目 着力打通人才培养堵点捏合碎片[2]
产教融合赋能城市光域升级 构建“光域智造”育人新范式
新华日报· 2025-07-31 08:13
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 城市光域升级通过学科交叉融合重构城市发展肌理 照明行业处于科技革新与人文浸润双重维度[1] - 国际照明技术迭代呈现学科交叉特征 包括光学物理多软件协同聚光分析实现建筑光热风险精准预警 材料学实测数据库构建眩光治理引擎 建筑环境学动态采光优化模型使室内自然光照时长提升30%以上[2] - 智慧照明系统迭代呈现技术融合特征 AI潮汐节能大脑依托边缘计算实现照明能耗自适应调控 智慧路灯控制平台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光环境管理闭环[4] 产教融合机制 - 产教融合通过三维度协同机制破解人才培养困局 包括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将企业技术路线图解构为模块化课程群 企业深度参与培养方案制定提供真实项目教学场景 推行双导师+产业教授制度[5] - 高校课程体系与产业实践存在结构性断层 教学体系对复杂光行为动态解析存在滞后性 OBE理念下缺乏实测数据驱动导致技术原型到产业应用转化周期延长[3] - 产教融合使高校光环境实验室与企业研发中心形成创新共振 通过教师下企业实践与企业专家进课堂的双向赋能机制支撑行业智能化跃迁[5] 技术应用与人文融合 - 光域升级建立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价值统一体 包括基于光生物安全标准的视觉舒适调控 依托非视觉光效应理论的生理节律干预 融合场所精神的城市光环境营造[6] - 照明技术实现从功能供给向人文赋能的范式转型 智慧照明系统实现安全节能协同优化 动态节律照明通过光谱调节改善褪黑素分泌 光艺术装置以光影叙事重构空间记忆场[6] - 产教合作为人文理念植入提供沃土 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发光体验设计方法论课程 践行光为人用的设计哲学[7] 行业发展前景 - 城市光域智慧化演进需要产学研同频共振 涵盖创新光技术转化落地 复合型人才精准锻造 人文健康理念深度浸润[8] - 光学工程赋能城市光域升级可转化为可量化 可感知的城市发展新动能 为健康中国2030战略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撑[8]
郑庆华:软学科需“硬支撑”,硬工科需“软灵魂”
人民网· 2025-07-25 08:41
高等教育与人工智能融合 - 高校需探索"AI+"交叉学科建设新模式,推动人文社科、理工科与新兴学科的技术融合,实现软硬结合以提升学科生命力[1] - 人工智能已刺激文学、哲学、语言学衍生新研究问题,并为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提供新工具和方向[1] - 在教育、法律、金融领域创造出智慧教育、智慧法律和智慧金融等应用工具[1] 学科转型方向 - 传统工科教育需向"新工科"转型,解决知识面窄、人文底蕴不足的问题,通过更新知识体系适应AI时代需求[2] - 物理、数学、化学等基础学科需向实际应用延伸,支持AI技术攻关或利用AI加速知识发现[2] - 城市、交通、制造等工程学科可借助AI工具实现自动化、智能化转型,创造战略与经济效益[2] 人才培养重点 - 大学需发展学科本土特色与时代特征,引导学生关注新现象,培养场景创新、复杂系统建模和深度逻辑推理等AI不可替代的能力[1] - 学科交叉融合需响应科技进步与产业变革,培养具备全球视野、系统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2]
北京高校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特别报道|北京工业大学:以科研硬实力全方位助力新时代首都发展
人民网· 2025-06-19 16:11
高校定位与学科建设 - 北京工业大学是唯一同时进入"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的北京市属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坚持"立足北京,服务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定位 [1] - 公司着力构建"一流工科、优势理科、特色文管、精品艺术"的学科建设格局,加快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强化有组织科研模式和学科交叉融合 [3] - 土木工程学科优势显著,科研团队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场馆、大兴国际机场、冬奥会场馆等重大工程建设,2023年获批桥梁工程安全与韧性全国重点实验室 [3] 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 - 人工智能赋能环保产业,乔俊飞教授团队在污水处理、固废焚烧、大气治理领域攻克多项技术难关,获近百项国内外发明专利 [4] - 面向"双碳"战略,整合理工科优势资源,提供新材料技术源头创新成果,2024年获批材料循环低碳再生全国重点实验室(市属高校首个) [4] - 艺术设计团队参与新中国成立70周年彩车设计、冬奥会休战墙壁画设计、中轴线申遗等文化项目,推动"艺术+科技"融合 [5] 社会服务与智库建设 - 连续15年发布《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蓝皮书,获"优秀皮书奖"二等奖和社会建设研究特等奖,2024年获批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5] - 高端智库持续跟踪北京社会建设进展,为政策制定提供建议,学术影响力显著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