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组织科研

搜索文档
解码科技强国征程上的奋斗者
中国青年报· 2025-05-29 10:33
深海科技领域 - "奋斗者"号万米级载人潜水器是目前世界上载人数量最多、下潜和上浮速度最快、作业时间最长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 [1] - 近5年"奋斗者"号已累计开展300多次下潜,与4个国家合作对9条主要深渊海沟开展科学考察 [1] - 团队在马里亚纳海沟测量到10909米深度,并首次实现万米海底作业的高清视频直播和互动 [1] - 考察获得了万米海底环境数据,发现深海生物新物种,并开展长期观测和现场试验 [1] 电磁兼容技术 - 电磁兼容领域通过连续几个五年计划的科技攻关,成功破解大型系统研制过程中的风险 [2] - 技术突破实现了产品品质快速提升,从业者观念从"事后整改"转向"正向设计" [2] 生态保护与基因研究 - 天山野果林被证实是全球栽培苹果的祖先地,是林果业发展的重要基因储备 [2] - 通过遥感、无人机、地面雷达等新技术应用,已成功恢复天山野果林的生态 [2] 航天科技与科普教育 - 中国空间站在"十四五"期间连续进行4次"天宫课堂"活动 [2] - 科普活动在青少年中建立科技发展信心,培养未来科技人才 [2] 人工智能产业 - 人工智能领域需要敢想敢闯的年轻从业者,某公司员工平均年龄仅32岁 [3] - 年轻科技工作者能将先进成果转化到实际生产生活,具有良好创意和想象力 [3]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 青年被视作未来科技创新主力军,科研关键在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3] - 需要持续培养科学兴趣,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学习科学 [3]
五位科技领域代表与中外记者交流 创新是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接力长跑(权威发布)
人民日报· 2025-05-29 06:12
科技创新进展 - "奋斗者"号万米级载人潜水器是目前世界上载人数量最多、下潜和上浮速度最快、作业时间最长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 [1] - 近5年来"奋斗者"号累计开展300多次下潜,获得万米海底的环境数据 [1] - 载人深潜装备发展正推动智能化、谱系化和体系化,团队规模扩大,包括院校、企业、应用方和产业机构 [1] - 电磁兼容研究领域实现早期量化设计代替后期测试验证,促进产品品质快速提升 [1] 科研组织与合作 - 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集合全国1000多支科考队,6300余人次参与 [2] - 考察成果将加强实际应用,服务于国家和地方需求 [2] - "有组织科研"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科学认知转变 [1] 人工智能发展 - 上海无问芯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不同芯片高效连接,支持多个大模型在各种芯片上的自动化高效部署 [2] - 公司员工平均年龄32岁,致力于将硬件算力资源变成标准化服务 [2] - 目标让人工智能技术走入千行百业,加速广泛落地 [2] 科研人才培养 - 团队要求博士生在工程一线锻炼一年以上,引导师生奔赴真现场解决真问题 [2] - 科学教育工作者反映最前沿的科学案例越来越多来自国内成果 [3] - 开展"科学家、工程师与青少年共筑未来"活动,在青少年心中留下科学印迹 [3]
24岁女实习生“领衔”,创新成果让人工智能算法在硬件上的计算效率提升3倍以上……科技工作者展现科创青春力量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8 21:42
科技创新进展 - "十四五"期间中国科技创新向"有组织科研"方向进步,电磁兼容领域从"试错式"设计转向早期量化设计,成功破解大型系统研制中的风险 [1] - 通过连续多个五年计划科技攻关,实现产品品质快速提升,从业者观念从"事后整改"转向"正向设计" [1] - 高品质学术交流平台对科技创新至关重要,需汇聚高校、院所、企业协同创新,推动科研成果从"书架到货架"转化 [1] 人工智能领域发展 - "十四五"期间正值世界人工智能第四次浪潮,中国处于关键发展期,年轻人因敢闯敢干在创新中表现突出 [2] - 某公司24岁实习生主导项目使AI算法硬件计算效率提升3倍以上,员工平均年龄32岁,显示年轻从业者的创意和转化能力 [2] - 人工智能领域需要敢想敢闯的年轻人,通过代际接力推动中国科技创新 [2] 科技教育与普及 - 中国空间站连续四次"天宫课堂"活动展现庞大科技团队对科普的热情,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 [2] - 中小学科普活动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科学种子,增强对未来科技发展的信心和志向 [2] - 青少年与科技工作者呈现"双向奔赴"态势,推动科技事业长期发展 [2]
江苏“双高协同”创新发展启动
新华日报· 2025-05-26 04:58
高新区与高校协同创新发展 - 江苏省科技厅和教育厅联合启动"双高协同"试点 旨在推动高新区和高校两大创新主体协同优势 通过"有组织科研+有组织转化"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 - 试点要求构建"五个一"融合发展体系 包括明确产业方向 依托科创平台 落地领军人才 配套转化基金 培育标杆项目 [1] - 试点目标是一体推进教育发展 科技创新 人才培养 协同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 培育新生代创新创业群体 [1] 试点对象要求 - 试点对象包括省内国家级 省级高新区及高水平大学 应用型地方高校 [2] - 高新区需聚焦"1650"产业体系和未来赛道 具备完整产业链且向研发和服务高端延伸 形成较完善企业创新梯队 [2] - 高新区需满足产学研合作需求旺盛 与高校合作研发项目不少于10项 建有各类科技平台载体和服务机构 [2] - 高校需具备与高新区特色产业匹配的特色学科 建有产业人才培养平台 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 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 [2]
勇担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教育名家笔谈)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4-28 09:19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战略定位 -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创新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突破的使命 [5] - 战略支撑体现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产出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汇聚卓越师资、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四个方面 [6] 人才培养与科研结合机制 -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研究型大学需通过科研训练培养本科生高阶思维、硕士生实战能力、博士生复杂问题解决能力 [7] - 需发挥多学科优势建设科研平台,以重大科研任务锻造人才队伍,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7] 科研模式创新 - 坚持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相结合,根据学科特点动态调整两种模式的权重 [8] - 大科学时代科研活动呈现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率特征,组织化程度显著提升 [8] 评价体系改革 - 建立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和长周期评价 [9] - 推动科研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从"跟踪式"转向"引领性",组织模式从"裂变式"转向"聚变式" [9] 学科交叉与平台建设 - 学科交叉融合是科技创新的催化剂,需打破专业壁垒调整学科体系以抢占科技制高点 [10] -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是汇聚战略科技力量的关键,需融入国家实验室体系提升能级水平 [12] 战略科学家培养 - 战略科学家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少数,需完善培养机制并建立青年人才长周期激励机制 [13] - 通过自主培养与全球引才双路径,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 [13] 创新体系融合 - 深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参与新型举国体制以形成教育、科技、人才强国的倍增效应 [15] - 与区域经济构建创新融合体,例如大连理工大学参与大连英歌石科学城建设 [16] 大学治理转型 - 推动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向战略性研究型大学跨越,通过综合改革塑造发展新形态 [17] - 实施人才人事制度、学部制、机关大部制等改革,确立"双一流"建设加速跑的态势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