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组织科研

搜索文档
解码科技强国征程上的奋斗者
中国青年报· 2025-05-29 10:33
深海科技领域 - "奋斗者"号万米级载人潜水器是目前世界上载人数量最多、下潜和上浮速度最快、作业时间最长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 [1] - 近5年"奋斗者"号已累计开展300多次下潜,与4个国家合作对9条主要深渊海沟开展科学考察 [1] - 团队在马里亚纳海沟测量到10909米深度,并首次实现万米海底作业的高清视频直播和互动 [1] - 考察获得了万米海底环境数据,发现深海生物新物种,并开展长期观测和现场试验 [1] 电磁兼容技术 - 电磁兼容领域通过连续几个五年计划的科技攻关,成功破解大型系统研制过程中的风险 [2] - 技术突破实现了产品品质快速提升,从业者观念从"事后整改"转向"正向设计" [2] 生态保护与基因研究 - 天山野果林被证实是全球栽培苹果的祖先地,是林果业发展的重要基因储备 [2] - 通过遥感、无人机、地面雷达等新技术应用,已成功恢复天山野果林的生态 [2] 航天科技与科普教育 - 中国空间站在"十四五"期间连续进行4次"天宫课堂"活动 [2] - 科普活动在青少年中建立科技发展信心,培养未来科技人才 [2] 人工智能产业 - 人工智能领域需要敢想敢闯的年轻从业者,某公司员工平均年龄仅32岁 [3] - 年轻科技工作者能将先进成果转化到实际生产生活,具有良好创意和想象力 [3]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 青年被视作未来科技创新主力军,科研关键在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3] - 需要持续培养科学兴趣,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学习科学 [3]
五位科技领域代表与中外记者交流 创新是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接力长跑(权威发布)
人民日报· 2025-05-29 06:12
5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五位科技领域代表围绕"弘扬科学家 精神矢志建设科技强国",分享了科研经历和心得体会。 "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技创新取得很多新进展,科研人员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关键力量。 "奋斗者"号总设计师、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所长叶聪,带领团队研发载人深潜装备。 他们研制的"奋斗者"号万米级载人潜水器,是目前世界上载人数量最多、下潜和上浮速度最快、作业时 间最长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近5年来,"奋斗者"号累计开展300多次下潜,获得万米海底的环境数 据。"载人深潜装备的发展让我们对深海科技进步有了足够的信心。面向未来,我们将持续推动载人深 潜的智能化、谱系化和体系化。"叶聪说,"我们团队也在不断壮大,不仅仅是以前的院校、企业,现在 还有更多的应用方,甚至是面向产业的机构参与进来。" 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上海无问芯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 夏立雪是一名90后创业者,公司员工平均年龄只有32岁。"我们把不同芯片进行高效连接,实现多个大 模型在各种芯片上的自动化高效部署,让硬件算力资源变成像水电煤一样的标准化服务,走入 ...
24岁女实习生“领衔”,创新成果让人工智能算法在硬件上的计算效率提升3倍以上……科技工作者展现科创青春力量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8 21:42
科技创新进展 - "十四五"期间中国科技创新向"有组织科研"方向进步,电磁兼容领域从"试错式"设计转向早期量化设计,成功破解大型系统研制中的风险 [1] - 通过连续多个五年计划科技攻关,实现产品品质快速提升,从业者观念从"事后整改"转向"正向设计" [1] - 高品质学术交流平台对科技创新至关重要,需汇聚高校、院所、企业协同创新,推动科研成果从"书架到货架"转化 [1] 人工智能领域发展 - "十四五"期间正值世界人工智能第四次浪潮,中国处于关键发展期,年轻人因敢闯敢干在创新中表现突出 [2] - 某公司24岁实习生主导项目使AI算法硬件计算效率提升3倍以上,员工平均年龄32岁,显示年轻从业者的创意和转化能力 [2] - 人工智能领域需要敢想敢闯的年轻人,通过代际接力推动中国科技创新 [2] 科技教育与普及 - 中国空间站连续四次"天宫课堂"活动展现庞大科技团队对科普的热情,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 [2] - 中小学科普活动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科学种子,增强对未来科技发展的信心和志向 [2] - 青少年与科技工作者呈现"双向奔赴"态势,推动科技事业长期发展 [2]
江苏“双高协同”创新发展启动
新华日报· 2025-05-26 04:58
高新区与高校协同创新发展 - 江苏省科技厅和教育厅联合启动"双高协同"试点 旨在推动高新区和高校两大创新主体协同优势 通过"有组织科研+有组织转化"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 - 试点要求构建"五个一"融合发展体系 包括明确产业方向 依托科创平台 落地领军人才 配套转化基金 培育标杆项目 [1] - 试点目标是一体推进教育发展 科技创新 人才培养 协同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 培育新生代创新创业群体 [1] 试点对象要求 - 试点对象包括省内国家级 省级高新区及高水平大学 应用型地方高校 [2] - 高新区需聚焦"1650"产业体系和未来赛道 具备完整产业链且向研发和服务高端延伸 形成较完善企业创新梯队 [2] - 高新区需满足产学研合作需求旺盛 与高校合作研发项目不少于10项 建有各类科技平台载体和服务机构 [2] - 高校需具备与高新区特色产业匹配的特色学科 建有产业人才培养平台 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 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 [2]
勇担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教育名家笔谈)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4-28 09:19
大连理工大学校园(部分) 作者贾振元肖像画。 张武昌绘 大连理工大学师生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 留影。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创新人才培养主阵地、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是国家战略科 技力量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强化支撑,肩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抓好关键,夯 实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根基;追求卓越,提高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强化支撑,肩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 着力推进有组织科研。有组织科研是科技创新实现建制化、成体系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的重要形 式。研究型大学要发挥自身优势,勇担战略使命,根据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的特点,加强学校科研创新 体系化布局、前瞻性谋划、组织化推进。要围绕国际科学前沿,顺应大科学时代变革,基于重大科学问 题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建设,推动基础研究从散点突破迈向整体跃升。要围绕国 家战略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根据大学角色定位,有组织参与新型举国体制下重大攻关行动,并通过重 大任务牵引,建制化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要围绕区域发展战略,把区域发展的产业优势与高校的学 科优势结合起来,根据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