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玩法
搜索文档
“英伟达市值要冲8万亿美元”的背后
吴晓波频道· 2025-11-15 09:03
文章核心观点 - 当前AI行业存在显著泡沫,其狂热程度与历史上的互联网泡沫和次贷危机相似,具体体现在不确定性、押注型公司、新手投资者和宏大叙事四个方面 [6][7][8] - 科技巨头通过复杂的金融运作(如将数据中心租赁合同打包成证券)为AI基础设施融资,这种模式潜藏着类似次贷危机的金融风险 [18][19][23][25] - 尽管存在泡沫风险,但对大型科技公司而言,深度布局AI被视为一场“必须参与的豪赌”,关乎未来生存与市场垄断地位 [29][30] AI狂热与泡沫特征 - 专家评估当前AI泡沫可能性已达8分(满分)[8] - 泡沫的四个判断框架包括:行业存在巨大不确定性,大量AI服务商仍在亏损,例如OpenAI 2025年第一财季净亏损约115亿美元 [9] - 出现大量纯粹押注型公司,将公司存亡与AI颠覆性创新100%捆绑,2024年58%的风险投资流向AI公司 [12] - 散户投资者在2024年向英伟达投入近300亿美元,使其成为最受散户欢迎的股票 [16] - AI构建了“取代一切工作”“治愈癌症”等宏大叙事,将不确定性定义为机会而非风险 [17] 科技巨头的投资与金融运作 - 科技公司形成闭环共振系统,例如英伟达宣布向OpenAI投资1000亿美元,OpenAI计划向甲骨文购买价值约3000亿美元的算力服务 [13] - 为填补数据中心建设的巨额资金缺口(预计到2028年总支出达2.9万亿美元,存在1.5万亿美元缺口),科技公司不愿直接举债 [20][21] - 私募股权公司通过出资建设数据中心,科技公司支付租金,并将租赁合同打包成证券再次投入市场,例如DataBank发行11亿美元数据中心资产支持证券 [23] - 摩根士丹利估算私募股权公司为AI基础设施提供的资金规模将达8000亿美元 [25] 潜在风险与行业挑战 - 投入与产出可能严重不匹配,预计到2028年生成式AI年销售额约1万亿美元,但数据中心支出已达2.9万亿美元 [26] - 科技公司若认为AI无法带来预期利润,可能要求减租或不再续租数据中心,导致租赁合同违约 [26] - 数据中心“老化”速度极快,芯片几年内可能过时,导致维护、更新成本极高 [26] 企业对AI泡沫的立场 - 大型科技公司视投资AI为“必须参与的豪赌”,认为错过周期比泡沫本身更可怕 [29] - 深度布局AI被视为生存必答题,目标是在“赢者通吃”的游戏中获得垄断地位和超乎想象的回报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