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动中国
icon
搜索文档
先生丨36岁转行的他带领中国这个领域走向世界第一
央广网· 2025-10-01 15:49
中国锂电池行业发展历程 - 中国锂电池产业从无到有,从跟跑到领跑,目前已实现产量全球第一 [3][22]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十年保持全球第一,并建成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 [3] - 行业未来发展目标为2030年新增车辆全为新能源,2050年全部运行车辆电动化 [29] 关键技术突破与产业化 - 1988年成功研制中国第一块全固态锂电池,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 [13] - 1998年建成中国第一条锂离子电池中试生产线,标志着锂电池产业化起步 [20] - 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用纳米硅作为锂离子电池核心负极材料,并申请该领域首个专利,其纳米硅碳负极材料三代结构设计中的第三代"火龙果"结构已产业化,据测算经济效益高达110亿元 [20][21] 固态电池技术研发 - 为解决液态锂离子电池高温、毒性及安全性问题,团队转向固态电池研发 [23] - 通过"原位固态化"技术攻克固相界面导电的世界级难题,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固态电池整体解决方案 [24][26] - 相关核心专利不收取专利费,旨在为国家构建技术壁垒 [26] 未来技术方向 - 除锂电池外,同时致力于钠离子电池等新技术研发,探索其在电动船舶及脑机接口等领域的应用 [29] - 强调保持技术领先地位需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避免陷入被动追赶局面 [29]
从 1 到 10 的跨越:固态电池赛道激战正酣,现状与挑战全解析
Wind万得· 2025-03-05 06:40
固态电池行业核心观点 - 全球主流车企(比亚迪、广汽、长安等)计划2026-2030年实现全固态电池装车,2027年为量产关键节点 [1] - 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预计达614.1GWh,中国市场规模有望增至200亿元 [1][14] - 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超500Wh/kg,循环寿命达万次以上,显著优于液态锂电池 [2][4] 技术特点对比 - **安全性**:固态电池无漏液/挥发风险,耐高温且不易燃,而液态锂电池存在燃烧爆炸隐患 [2][4] - **性能参数**:固态电池电化学窗口达5V以上,但界面电阻高(液态电池单位面积导电率更高) [4] - **能量密度**:全固态电池(500Wh/kg)远超三元锂电池(350Wh/kg上限)和磷酸铁锂(150-210Wh/kg) [4][5] 技术路线分析 - **聚合物路线**:欧美主导,机械性能优但室温电导率低(10⁻⁷-10⁻⁴ S/cm),需60℃以上工作 [6][9] - **氧化物路线**:中国领先(卫蓝、清陶等),耐600℃高温但离子电导率低(10⁻⁶-10⁻³ S/cm) [7][9] - **硫化物路线**:日韩布局(丰田/LG),室温电导率最高(10⁻² S/cm)但易产生有毒硫化氢 [8][9] 产业链特征 - **上游**:锂/钴/镍资源依赖性强,固态电解质材料技术门槛高 [11] - **中游**:工艺复杂成本压力大,需突破电解质/正负极材料技术瓶颈 [11] - **下游**:新能源汽车(2027年上车)、eVTOL(2031年百亿市场)、人形机器人及储能系统 [13][14] 市场增长驱动 - 动力电池产能过剩(2025年规划产能6188GWh vs 需求1200-1500GWh)倒逼技术升级 [4] - 政策支持:中国通过补贴/税收优惠推动固态电池研发 [5] - 应用场景拓展:eVTOL电池市场2026年达95亿元,人形机器人需求激增 [13][14] 投融资动态 - 2024年国内固态电池赛道发生24起融资,总规模超9.84亿元,8家企业单轮融资金额破亿 [16][18] - 代表性案例:恩力动力(B轮数亿)、太蓝新能源(B轮数亿)、索理德(A+轮超1亿) [18] 产业化挑战 - **技术瓶颈**:电解质离子电导率低,固-固界面接触差导致循环寿命短 [19] - **成本问题**:当前全固态电池成本为液态电池2倍以上,硫化物电解质材料昂贵 [19][21] - **产业链短板**:材料适配/设备标准化不足,技术路线未统一(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并存)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