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气防范应对

搜索文档
靠前部署,快速高效处置!山东召开高温天气防范应对工作视频会议
齐鲁晚报· 2025-07-13 16:07
高温天气防范应对工作部署 - 此次高温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和极端性特点 [1] - 需统一思想行动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 周密部署安排并健全应急预案 [1] - 重点保障群众生产生活 加强供气供水供电设施监测维护 避免大面积停供事件 [2] 重点行业领域风险防控 - 监督检查高温作业场所 督促执行防暑规定并发放高温补贴 [2] - 强化危险化学品、消防、建筑施工、道路交通等10个重点行业领域风险防控 [2] - 加强雨情水情墒情监测 提前研判旱情并筹备抗旱人员设备 [2] 应急响应机制 - 密切关注强降雨、大风、雷电等灾害性天气 及时落实防范措施 [2] - 广泛发布预警信息 引导公众安全防护和出行安排 [2] - 严格执行值班值守制度 专业队伍靠前部署快速处置险情 [2]
高温天气持续 山东多措并举应对“烤”验
大众日报· 2025-07-13 09:48
高温天气情况 - 山东省气象台发布高温橙色预警 预计13日至14日菏泽 济宁 鲁西北和鲁中地区最高气温37℃至39℃ 局部40℃以上 南部沿海地区29℃至32℃ 其他地区33℃至36℃ [2] - 15日菏泽 济宁 鲁西北和鲁中地区最高气温将达38℃至40℃ 局部42℃以上 南部沿海地区29℃至33℃ 其他地区34℃至37℃ [2][3] - 12日夜间至13日白天临沂 日照 鲁西北 鲁中和半岛地区有分散性雷雨或阵雨 最低气温鲁西北地区28℃左右 其他地区25℃左右 [2] 政府应对措施 - 省防减救灾办 省政府安委办召开会议部署高温防范工作 强调保障供气 供水 供电等基础设施 避免大面积停气停水停电事件 [4] - 加强重点行业领域风险防控 包括危险化学品 消防 建筑施工 道路交通等 严防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4] - 加强雨情 水情 墒情监测 科学研判旱情 做好局地短时强降雨 大风 雷电等灾害性天气应急处置准备 [4] 医疗应急准备 - 省卫生健康委印发通知 要求畅通急诊急救绿色通道 做好人员配备和药品耗材储备 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 [5] - 开展热射病规范化诊疗专题培训 覆盖各级医疗机构医护人员15.79万余人次 提升高温中暑 热射病诊疗水平 [5] - 加强预防高温中暑科普宣传 针对老人 婴幼儿 孕产妇等易感人群及户外工作者开展针对性培训 [6]
盛阅春看望慰问高温天气一线劳动者
长江日报· 2025-07-12 00:06
城市管理与服务行业 - 武昌京环智慧停保场采用自动化清扫设备提升环卫作业效率,同时强调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和配备防暑降温物资以保障环卫工人健康[1] - 水果湖消防救援站强调提升应急救援能力,要求基层消防指战员练就过硬本领以应对灭火救援和抢险救灾任务[1] - 地铁12号线何家垅站施工单位强化高温天气施工管理,重点落实有限空间和高空作业安全措施,同时加快工程进度[1] 公共事业保障行业 - 武昌供水分公司夏季用水高峰期间加强监测调度和设备管网维护,完善应急预案以保障城市供水安全[2] - 刘五桥交通岗推广文明执勤和规范执法经验,优化重点区域交通组织管理和旅客服务[2] 政府政策导向 - 各级部门强调高温天气防范应对措施,包括错时作业和劳动保护,同时要求做好水电气保供和安全生产监管[2]
突出重点行业领域,山东发布做好持续高温天气防范应对工作的通知
齐鲁晚报· 2025-07-07 14:43
高温天气对行业的影响 - 危化品行业需加强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的防高温、防雷电、防静电、防汛等措施,妥善保存遇高温易发生事故的物质,加强储罐、仓库、压力管道等重点部位安全检查 [3] - 道路交通行业需强化运输车辆状况检查,重点检查"两客一危"和城市公交车辆,严格落实车辆自燃防范措施和高温时段运输危险化学品相关规定 [3] - 消防行业需紧盯大型商业综合体、医院、养老机构、高层建筑、石油化工、物流仓储等重点场所,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整治及动火作业专项整治 [3] - 建筑施工行业需合理调整作业时间,避开高温时段施工,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时停止露天室外作业 [3] 行业应对措施 - 文化旅游行业需指导A级景区、旅行社强化安全管控,完善物资配备,优化服务设施与环境,加强客流疏导和安全提示 [3] - 教育行业需加强学生防溺水安全教育管理,避免溺水亡人事件 [3] - 特种设备、电力、燃气、工贸、民政、农业农村、民爆等行业需严格执行高温条件下安全生产规定,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 [3] - 有限空间作业需严格落实"先通风、后检测、再作业"等安全技术规程,严防中毒窒息事故 [3] 行业协同与应急准备 - 气象、应急、自然资源、住建、交通、水利、农业农村、文旅、卫生健康、能源、电力等部门需强化分析研判和协同联动,细化防范措施 [2] - 各级各类应急救援队伍需全面进入应急状态,做好队伍调拨、物资调运、装备启用等准备,确保快速响应和处置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