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Fiscal Policy and Oil Pricing
icon
搜索文档
What Does And Doesn't Drive Oil Prices
Forbes· 2025-11-06 20:55
油价驱动因素分析 - 互联网上关于油价涨跌的争论涉及多种因素,包括美元疲软、预计的石油过剩、高金价、欧佩克剩余产能几近消失以及对石油出口国制裁力度变化的可能性 [2] - 油价变动具有周期性,长期(数年、数十年)与短期(小时、日)波动存在巨大差异,短期价格由交易员对资产经济面的看法决定,而非经济基本面本身,这可能导致短期价格与长期基本面显著背离 [3] - 历史上存在价格操纵的认知,例如标准石油信托、德克萨斯铁路委员会和"七姐妹"石油公司曾通过配额制度将价格稳定在高于边际生产成本的水平 [4] 历史价格控制机制的演变 - 德克萨斯铁路委员会的定价能力在20世纪60年代末该州石油生产商耗尽剩余产能后失效,"七姐妹"在多次削减对石油出口国的付款后也失去了定价权 [5] - 欧佩克在1973年第二次阿拉伯石油禁运后才获得定价能力,其宣布的价格决定了市场价格超过十年,但在1980年至1985年间其石油需求下降1500万桶/日后,该组织放弃了直接定价,转而采用产量配额管理价格 [6] - 欧佩克在20世纪90年代末建立了价格区间机制,当价格超出该范围时自动触发产量配额调整,但2000年后紧张的市场状况,特别是第二次海湾战争和委内瑞拉动乱导致的产量损失,使价格远高于区间上限,该机制迅速失败 [6] 政治因素对油价的影响 - 1973/74年石油危机期间,价格上调的要求在阿拉伯-以色列战争爆发前就已提出,战争和禁运导致现货价格飙升,加速了价格上涨,但根本原因是需求激增导致出口国认为油价被低估 [8][9][10] - 关于1985/86年沙特应里根政府要求打压油价以损害苏联经济的说法被质疑,实际情况是欧佩克石油需求在20世纪70年代两次价格飙升后崩溃,在1980年至1985年间下降了50%,沙特为维持价格将产量削减了75%,但于1985年底因出口萎缩至几乎为零而放弃 [11][12] - 生产政策的改变,尤其是沙特的政策,常被归因于政治动机,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市场条件是配额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政治因素至多是次要的 [13] 财政政策与油价的关系 - 一种观点认为,20世纪70年代出口国削减产量更多是因为收入远超其吸收能力,而非单纯支撑价格,短期内可能形成价格螺旋上升 [14] - 另一种修正观点认为,生产商试图将价格设定在能够覆盖其预算的水平,但财政需求决定价格的模型存在缺陷,如果成立,1986年至2000年间的实际油价应该是当时水平的两到三倍 [15][16] - 美元强弱影响石油出口国的实际石油收入(因其收入和预算分别以美元和本币计价),交易员有时会使油价与美元走势相反,但这通常只在极短期内发生 [17] - 各石油出口国的"目标价格"不同,且过去半个世纪多数国家并未持续实现预算和/或贸易顺差,财政需求仅能暗示其愿望,无法预测实际价格 [18] 作为资产的石油投资 - 大约二十年前石油交易所交易基金的出现大大增加了石油作为资产的投资,引发了关于投机是否将价格推高至市场平衡水平之上的辩论,但这可能只是短期效应 [19] - 金融市场发展可能在短中期内影响油价,但与其他商品相比,石油作为避险资产的吸引力较低,因为其市场经常受到政府决策(尤其是欧佩克国家的生产政策)的影响 [20] - 经济繁荣通常推高商品价格,油价在此情况下会呈现相关性,但相关性并不完美,因为石油供应深受欧佩克生产政策影响,且某些国家存在的闲置石油生产能力是农产品或矿产商品所没有的 [21] 生产成本与油价的经济学 - 边际生产成本常被视为油价的底价,即平衡市场所需足够投资的价格,但该指标存在缺陷,因为石油市场并非完全竞争市场 [22][23] - 认为资源逐渐耗竭导致成本上升、价格长期看涨的观点忽略了知识进步对成本的抵消作用,油价是耗竭与知识进步冲突的不确定波动结果 [24][25] - 短期内,边际生产成本是运营成本,通常远低于长期边际成本,因此在过去的价格暴跌中,几乎没有任何生产被关闭,而是通过减少投资来最终影响供应并重新平衡市场 [26] 市场基本面因素 - 市场基本面,尤其是供需平衡,是油价最强有力的决定因素,特别是在极短期(小时和日)之外,供需平衡通常由国际能源署、欧佩克和美国能源信息署等机构进行月度预测 [27] - 库存变化是供需平衡的代表性指标,供应减去需求等于库存变化,美国每周石油统计数据是最重要的指标,因其及时、相当准确且约占全球市场的五分之一 [28] - 剩余产能(目前几乎完全存在于欧佩克及少数合作国家内)是另一个主要基本面因素,高剩余产能(如1985-1990年期间)意味着价格上限,因为生产商能够轻松响应需求增长并有能力超配额生产,而低剩余产能则意味着价格底线,因为成员国超产削弱市场的能力受限 [29][30] 结论与市场认知 - 油价是许多变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交易员的意见,但需警惕将相关性误认为因果性的逻辑错误,这是许多油价评论中常被忽略的基本逻辑教训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