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醇

搜索文档
维远股份上半年预亏去年净利降 2021上市超募20亿元
中国经济网· 2025-07-24 14:21
业绩预告 - 预计2025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7,500万元到-16,500万元,上年同期盈利3573.85万元 [1] - 预计2025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为-17,000万元到-16,000万元,上年同期盈利2984.84万元 [1] 2024年财务数据 - 2024年营业收入95.22亿元,同比增长35.06% [1][3] - 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658.85万元,同比下降42.62% [1][3] - 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4531.14万元,同比下降36.85% [1][3] - 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9.18亿元,同比增长49.52% [1][3] 历史财务数据对比 - 2024年营业收入95.22亿元,2023年70.50亿元,同比增长35.06% [3] - 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658.85万元,2023年9861.54万元,同比下降42.62% [3] - 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4531.14万元,2023年7175.02万元,同比下降36.85% [3] - 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9.18亿元,2023年6.14亿元,同比增长49.52% [3] 首次公开发行情况 - 2021年9月15日在上交所主板上市,公开发行新股1.38亿股,发行价格29.56元/股 [3] - 首次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总额40.65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净额38.80亿元 [4] - 最终募集资金净额比原计划多20.01亿元 [4] - 发行费用1.85亿元,其中承销及保荐费用1.61亿元 [4] - 目前股价处于破发状态 [3] 募投项目 - 原计划募集资金38.80亿元,用于5个项目 [4] - 实际募投项目较原计划多一项 [4] - 原计划项目包括35万吨/年苯酚丙酮异丙醇联合项目、10万吨/年高纯碳酸二甲酯项目、研发中心项目、60万吨/年丙烷脱氢及40万吨/年高性能聚丙烯项目、补充流动资金 [4]
备战新品种 | 丙烯品种手册
对冲研投· 2025-07-18 20:02
丙烯简介及产业链 - 丙烯化学式为C3H6,常温下为无色、略带甜味的易燃气体,微溶于水,可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 [3] - 丙烯是三大合成材料的基本原料,主要用于生产聚丙烯、丙烯腈、异丙醇、丙酮和环氧丙烷等 [3] - 主要运输方式有汽运(内贸,专车专用,压力槽车,一车容积约为55~60m³)和船运(外贸,非专船专用,10000~40000m³的冷冻船、3000~5000m³的压力船) [3] 丙烯主要生产工艺 - 蒸汽裂解工艺在裂解炉中于高温(750-900°C)、短停留时间及蒸汽存在条件下进行热裂解反应,丙烯是该工艺中价值最高、产量最大的联产物 [9] - 催化裂化(FCC)是炼厂获取丙烯的主要传统工艺,但作为副产品其丙烯收率较低(通常3%-8%),且面临淘汰压力 [9] - 丙烷脱氢(PDH)多以进口丙烷为原料,在脱氢催化剂及高温条件下制得丙烯(收率约86%),2022年前多套装置单耗在1.16-1.18之间、加工费1300元左右,近年通过工艺优化已分别降至1.15和千元以下 [9] 全球丙烯供需情况 - 2024年全球丙烯产能已超1.71亿吨,过去十年全球丙烯产能及需求增速多处于2%-6%区间内,中国贡献了绝大多数的丙烯产能 [12] - 预计2025年全年丙烯产能利用率降低到71%左右,较五年前下滑了10个百分点 [12] - 2025年中国丙烯产能占全球丙烯产能39%左右 [19] 全球丙烯下游需求 - 全球丙烯下游主要为聚丙烯(PP),2025年其需求占比超70% [19] - 2025年全球丙烯下游产品中产量增长率排前三位的依次是丙烯腈、环氧丙烷、聚丙烯 [19] - 全球丙烯下游需求占比(2025):PP 71.02%、Cumene 7.64%、ACN 5.92%、PO 4.87% [20] 国内丙烯供应 - 2024年国内丙烯有效产能6973万吨左右,近年丙烯原料多元化趋势愈发明显 [25] - 国内丙烯绝大部分产能集中在华东区域,占比超56%,其次是华南和华北区域 [25] - 近五年来我国丙烯行业集中度并不高,企业分布相对分散,各家企业竞争程度较高 [31] 国内丙烯需求 - 近五年国内丙烯消费呈逐年递增趋势,但仍低于产能增速 [38] - 2024年国内丙烯主体下游消费依次为PP粒、环氧丙烷、丁辛醇、丙烯腈、PP粉等,PP粒对丙烯消费占比略有下滑,但仍占据主导位置 [38] - PP粒消费增速放缓,其在丙烯总需求中的占比由64%下滑至62% [38] 丙烯进出口 - 国内丙烯进口主要依靠一般贸易方式,进口依存度逐年下降,绝大部分进口来自韩国 [42] - 近年来国内自韩国进口丙烯占比有上升趋势,内外盘竞争日益加剧 [42] 丙烯期货期权合约 - 丙烯期货交易单位为20吨/手,报价单位为元(人民币)/吨,最小变动价位1元/吨 [54] - 丙烯期权合约为美式期权,最小变动价位0.5元/吨,行权价格覆盖标的期货合约上一交易日结算价上下浮动1.5倍当日涨跌停板幅度对应的价格范围 [55] - 丙烯期货交割标准基准品为国标I型,水含量≤20mg/kg,交割区域为东部九省(市) [56]
红 宝 丽(002165) - 002165红 宝 丽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714
2025-07-14 07:54
公司基本情况 硬泡组合聚醚生产经营 - 产能规模为19万吨,产品用于冰箱(柜)、冷藏集装箱等领域,定价采用绑定主原料+综合服务费模式,通过技术创新等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 [1] - 上半年4万吨聚醚技改项目试生产成功,未来将加强技术研发,开发高附加值聚醚产品 [1] 异丙醇胺生产经营 - 生产全系列异丙醇胺产品,包括一异丙醇胺等,应用于表面活性剂等多个领域,产品有竞争优势 [1] - 通过技术创新拓展新应用领域,内部精细化管理提高产品竞争力 [1] 环氧丙烷行业及生产经营 - 国内环氧丙烷行业产能迅速扩张,供应宽裕,价格低位运行,生产工艺有多种且有差异性 [2] - 泰兴基地正建设环氧丙烷综合技术改造项目,将产能提升至16万吨,采用自主研发的异丙苯法新工艺,有安全、环保等优势 [2] - 生产的环氧丙烷主要自用,部分对外销售,不参与市场竞争 [2] 未来展望 - 现阶段聚焦环氧丙烷基地技改工作,未来围绕环氧丙烷 - 聚醚、异丙醇胺及衍生物产业链,做强主业,通过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提升经营业绩 [2]
红 宝 丽: 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
证券之星· 2025-07-12 00:13
本期业绩预计情况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为2000万元至2600万元,较上年同期的3781.76万元下降47.11%至31.25% [1]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预计亏损1000万元至500万元,较上年同期的2612.97万元下降138.27%至119.14% [1] - 基本每股收益预计为0.0272元/股至0.0354元/股,上年同期为0.0514元/股 [1] 业绩变动原因说明 - 公司积极开发新技术并开拓硬泡组合聚醚、异丙醇胺国内外市场,扩大客户群,两个主产品销售总量同比保持增长 [1] - 主原料环氧丙烷采购不含税均价同比下降10%以上,产品价格相应下调,同时部分原料价格上涨导致综合毛利率下降 [1] - 销售费用增加等因素共同导致营业利润较上年同期减少 [1]
3.5 亿元,润晶科技完成新一轮战略融资
势银芯链· 2025-07-10 13:01
润晶科技融资与业务发展 - 润晶科技完成3.5亿元人民币新一轮融资,由海科集团战略投资部主导,昆桥资本、国投创合基金、尚颀资本、福建省产业股权投资等多家战略投资方共同注资[3] - 公司成立于2008年,是海科集团旗下企业,专注为半导体、显示面板等高端制造业提供高纯度湿电子化学品[3] - 公司拥有94项专利,掌握电子级四甲基氢氧化铵、电子级四乙基氢氧化铵等制备方法与专利技术[5] 湿电子化学品行业概况 - 湿电子化学品是微电子、光电子湿法工艺制程中使用的关键材料,包括蚀刻液、显影液、剥离液、清洗液等[5] - 产品广泛应用于液晶面板、集成电路、太阳能电池等领域[5] - 半导体和显示面板行业快速发展带动湿电子化学品需求持续增长[7] 润晶科技市场布局与客户 - 客户包括三星、京东方、华星光电、惠科、台积电、长鑫存储等知名企业[7] - 产品线持续扩展,新增化学机械研磨后清洗液、彩膜显影液与银刻蚀液等项目[7] - 2024年4月收购住友化学电子化学品两家中国工厂,继承其技术优势和业务体系[7] - 合肥芯科电子材料公司已在全球领先的12寸晶圆厂开启产品导入工作[7]
环氧丙烷涨势恐难持续
中国化工报· 2025-07-01 10:07
环氧丙烷市场行情分析 价格走势与驱动因素 - 6月26日环氧丙烷市场均价达7666 67元/吨 较6月1日上涨4 4% 较6月10日低点上涨7 33% [1][2] - 上半年价格呈W型曲线 最高点为1月初华南市场8950元 最低点为4月下旬华北市场6810元 [2] - 6月价格上涨主因包括:美方下调关税带动出口订单恢复 山东大厂外采需求提振 国际原油及原料丙烯价格上涨 [2] 供应端动态 - 6月供应缩量推动涨价:华东市场金陵亨斯迈 镇海等装置仅履行合约单 浙石化全部自用 连云港为主要现货来源 [3] - 盛虹石化20万吨/年PO/SM装置重启 负荷率70-80% 万华三期 卫星石化 中石化长岭等新装置计划近期投产 [3] - 7月预计产能集中释放 瑞恒装置计划停车 其余增量装置落地可能对市场形成利空 [3] 需求端表现 - 价格传导不畅:下游产品涨幅低于环氧丙烷 终端海绵等消费品市场冷清 聚醚新订单有限 [4] - 下游观望情绪浓厚:合约量占比高 现货刚需一般 丙二醇 异丙醇胺等领域因原料涨价压缩利润 企业采购意愿低 [4] - 7月淡季需求疲软:部分丙二醇装置计划重启 但高温天气抑制整体买气 终端需求处于盘整状态 [5] 后市展望 - 行业认为涨势不可持续:供应增量集中兑现与终端需求疲软将导致价格回归弱势 [3][5]
新化股份: 浙江新化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相关债券2025年跟踪评级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6-27 00:45
公司信用评级 - 主体信用等级维持AA-,评级展望稳定,新化转债信用等级AA- [3] - 公司脂肪胺产能位居国内前列,异丙胺产品行业地位突出,2024年产销量显著提升 [3] - 合成香料新建产能逐步释放,2024年新增产能16,650吨/年,与奇华顿合作保障销售渠道 [5] 财务表现 - 2024年总资产43.89亿元,归母所有者权益24.95亿元,总债务10.67亿元 [3] - 2024年营业收入29.66亿元,同比增长14.2%,净利润2.75亿元 [3][5] - 现金类资产充裕,占总资产20%以上,现金短期债务比2.46倍 [5][6] 业务运营 - 脂肪胺系列产品收入占比48.98%,有机溶剂14.62%,合成香料26.63% [14] - 脂肪胺产能利用率从74.93%提升至94.32%,合成香料产能利用率73.75% [15][16] - 海外销售占比31.43%,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占比23.05%,对奇华顿销售占比15.5% [17][18] 行业环境 - 异丙胺行业产能集中,公司拥有国内最大10万吨/年产能,2024年出口量增长20.71% [11] - 异丙醇行业总产能122万吨/年,开工率38%-66%,价格高位回落压缩利润 [12] - 香料行业集中度提升,公司与奇华顿合作保障产能消化,2024年产销率接近100% [5][13] 风险因素 - 在建合成香料产能35,450吨/年,存在产能消化风险 [6] - 原材料成本占比超80%,2024年丙酮采购均价上涨10.07% [19] - 无实际控制人,第一大股东持股16.26%,股权分散可能影响决策效率 [7] 未来展望 - 脂肪胺下游新能源领域需求扩张,合成香料产能持续扩张 [7] - 经营活动现金流稳定,EBITDA利息保障倍数15.46倍,财务安全性较好 [5][6]
2023年中国环氧丙烷行业简报:全球供给重构:海外产能退出下的中国机遇与全球布局-20250618
头豹研究院· 2025-06-18 20:1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核心观点 环氧丙烷是重要丙烯衍生物,生产工艺正从氯醇法向HPPO工艺转型 下游应用广泛 近年来在绿色产品合成领域应用不断扩大 丙烯行业产能扩张但开工率下降,面临结构性过剩风险,2025年价格预计温和回落 国内环氧丙烷产能持续扩张,产量增速趋缓,出口市场开始启动 2025年行业供需失衡压力凸显,产能利用率或承压下行 国际巨头停产为中国厂商带来全球扩张良机 [2][9][11][14][19][20][29][32] 各问题总结 Q1:环氧丙烷相关信息 - 环氧丙烷是无色透明有毒液体,是第三大丙烯衍生物,化学性质活泼 主要生产工艺有氯醇法、共氧化法和HPPO法,因环保因素,氯醇法新建装置被禁,HPPO法成新建装置主流工艺 [2] - 下游应用分布为聚醚多元醇78%、丙二醇7%等,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在绿色产品合成领域发展前景广阔 [3] Q2:丙烯行业供应情况 - 2018 - 2024年行业扩张,产能从3620万吨增至7104万吨,产量从3005万吨增至5356万吨,但开工率从83%降至75%,行业可能面临结构性过剩风险 [9] Q3:丙烯价格影响因素及走势 - 2025年丙烯行业供需双增,供应端计划新增产能951万吨,PDH装置增量放缓,成本压力预期缓解,开工率有望提升 需求端主力PP市场容量受限,但下游扩能进度快,需求支撑稳固 综合因素,2025年丙烯市场价格预计温和回落 [10][11] Q4:国内环氧丙烷供应情况 - 2018 - 2024年供应稳步增长,产能从321万吨增至742万吨,2022年产能增速达30% 产量从283万吨增至526万吨,增速低于产能扩张速度,2022年产量小幅回落 [14] Q5:中国环氧丙烷进出口情况 - 出口受限原因是退税政策缺失和加工贸易政策限制,仅HPPO和共氧化法产品可出口 2019 - 2024年出口量波动,净进口量和进口依存度下降,国内供给能力增强 [19] Q6:国内环氧丙烷企业扩产计划及供需展望 - 2025年供应端五家企业新增产能124万吨,采用三种工艺路线,多数企业无下游产业配套 需求端新增产能154万吨,实际预计影响量40万吨,与供应端实际影响量对比,供需失衡明显 [20][21] Q7:下游市场需求对环氧丙烷产能的支撑情况 - 2022 - 2025E年供给端产能年均复合增长率20.9%,从490万吨增至866万吨 需求端刚性增长,从392万吨提升至604万吨 主要下游开工负荷承压,新增产能投放使供给过剩压力攀升,成本因素影响企业盈利能力,成本管控和规模经济效应是关键 [29] Q8:海外巨头停产影响及国内厂商消化过剩产能情况 - 2025年Q1国际巨头关停产能约106万吨,对中国厂商利好:改善供需格局、凸显技术路线优势、增加出口机会 [32][33]
于涛团队:转化丙酮电&生物催化合成香豆酸、脂肪酸、番茄红素等高值天然产物 | Nature Sustainability
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 2025-06-10 17:22
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技术突破 - 于涛课题组通过电化学偶联微生物细胞工厂实现CO2到葡萄糖和脂肪酸的高效转化("空气变粮油"),该成果入选202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1] - 课题组在酵母细胞内构建合成能量系统("双引擎"设计),支持细胞生长并提升脂肪酸合成效率,同时实现低碳化合物(C1-3)向糖及糖衍生物(葡萄糖、肌醇等)的转化 [2] 电催化-生物催化耦合系统创新 - 研究团队提出电催化-合成生物学协同策略,将化工副产品丙酮通过电化学加氢转化为高纯异丙醇(IPA),再经微生物发酵生成高附加值天然产物(如对香豆酸、番茄红素等) [3][6] - 采用应力调控钌催化剂(I-Ru)实现95.6%的IPA法拉第效率和-240 mA cm-2的偏电流密度,通过反向双极膜电极设计完成100%高纯IPA转化 [8][10] 技术应用与产业化前景 - 代谢工程改造的酿酒酵母可直接利用电合成IPA,选择性生产C6-C40长链天然产物(脂肪酸、番茄红素等) [12] - 该技术为化工副产物资源化利用提供新方案,推动清洁电能驱动化学工业革新,未来研究方向包括反应器优化和代谢通路调控 [15] 行业活动与商业化推进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将于8月在济南举办,聚焦AI+生物制造、绿色化工等议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合作 [16]
研判2025!中国正丙醇行业产业链图谱、产业现状、竞争格局及未来趋势:下游需求飙升,行业供需态势不断收紧[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5-31 10:27
行业概况 - 正丙醇是一种具有醇香味的无色透明液体,化学性质与低分子量脂肪族伯醇相似,广泛应用于涂料、油漆、胶黏剂、化妆品、塑料、杀菌剂、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合成香料、清洁剂、防腐剂和刹车油等领域 [1][2] - 正丙醇在医药中间体领域也有重要用途 [2] - 产业链上游为丙烯、丙烷等烃类化合物,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变动直接影响生产成本和市场供应 [3] - 产业链中游代表厂商包括三维化学、鲁西化工、南京荣欣化工等 [3] - 产业链下游主要用于醋酸正丙酯、医药中间体、农药中间体、溶剂等 [3] 供给端 - 全国正丙醇产能规模已达27万吨,2024年生产供应总量从2019年的10.93万吨提升至20.08万吨 [1][5] - 国内长期依赖进口,主要进口来源为美国、中国台湾、南非,2019年进口量达9.23万吨 [7] - 2020年对原产于美国的正丙醇实施反倾销制裁后,进口规模显著下滑至3-5万吨 [7] 需求端 - 正丙醇主要用于生产醋酸正丙酯(占比65%)、医药和农药中间体(占比25%)、环保溶剂(占比10%) [11] - 2024年下半年安徽和山东企业投产10万吨醋酸正丙酯,大幅拉动正丙醇消费需求 [9][11] - 环保政策推动下,正丙醇在溶剂和醋酸正丙酯领域需求稳定增长,有望替代正丁醇、异丙醇等传统溶剂 [11] 市场价格 - 2023年正丙醇市场价格波动频繁但整体区间震荡,2024年上半年价格稳定在7400-7800元/吨 [9] - 2024年下半年价格加速攀升,11月中旬报价突破10650元/吨,个别企业暂停对外报价 [9] 企业格局 - 国内正丙醇生产企业较少,总产能约27万吨,主要企业包括三维化学(10万吨)、鲁西化工(8万吨)、宁波巨化(5万吨)、南京荣欣(2万吨)等 [13][15] - 三维化学是国内最大正丙醇生产企业,2024年营业收入25.54亿元,同比下滑3.88% [15][17] - 鲁西化工2024年营业收入297.63亿元,同比增长17.37% [17] 未来趋势 - 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涂料、油墨、胶黏剂等传统领域需求增加,新能源电池产业链(锂电池电解液添加剂)和医药领域(红霉素、丙戊酸钠等原料药)成为新兴增长点 [19] - 进口依赖度降低,反倾销政策推动国产替代加速,国内企业通过技术突破和产能扩张提升自给率 [20] - 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正丙醇作为环保溶剂应用扩大,企业注重清洁生产技术研发和资源循环利用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