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阅读平台

搜索文档
未成年人充值打赏“低龄化”“大额化”,家长该怎么办
中国青年报· 2025-06-11 09:54
未成年人网络消费现状 - 北京互联网法院近三年审结涉未成年人游戏充值和直播打赏案件近700件 单案最高标的额310万元 平均标的额8万余元 [1] - 案件呈现消费主体低龄化、消费金额大额化趋势 例如未成年人一晚充值4万余元抽取游戏皮肤 单场直播打赏8万元 [1] - 法院通过"示范判决+调解"模式为家庭挽回经济损失数百万元 并推动平台完善身份验证技术 [1] 平台责任与典型案例 - 某漫画平台因提供含不健康内容的漫画被法院认定合同无效 需全额退还未成年人1400元充值款 法院强调内容需符合公序良俗 [3][4] - 某游戏平台因未严格落实实名认证机制 允许未成年人修改身份信息并充值10万余元 被判退还部分款项 法院明确平台需承担主要过错责任 [5][6] 家长防护措施建议 - 建议家长定期核查账户流水 设置消费限额 运用"未成年人模式"等技术防护手段 [2] - 提倡制定家庭用网公约 明确上网时长和权限 通过奖惩机制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能力 [2] - 建议通过儿童银行账户、定额零花钱等方式培养理财观念 增加现金使用机会以理解金钱价值 [2] 行业监管与司法导向 - 法院强调网络服务提供者需依法完善内容审核 典型案例对"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认定具有参考意义 [4] - 司法实践督促游戏平台增强保护意识 要求充分履行实名认证等法定义务 [6]
北京高院发布典型案例,未成年人花出去的这些钱可以要回来
新京报· 2025-05-28 17:47
未成年人网络司法保护典型案例 游戏平台实名认证机制问题 - 未成年人张小某使用母亲手机在某游戏平台充值10万余元 游戏公司在识别未成年人身份后未锁定信息 反而提示可通过"编辑身份信息"修改实名认证 [2] - 法院认定游戏平台作为运营主体负有落实未成年人实名注册义务 但未严格执行实名制 存在较大过错 判决合同无效并退还部分充值款 [2] - 充值行为发生在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身上 大额充值与其年龄智力不匹配 监护人未追认 故合同无效 [2] 网络文化产品内容违规问题 - 未成年人刘小某在某漫画平台充值1400余元阅读百余篇漫画 部分内容违反行政规章并含有不健康画面 [3] - 网络科技公司作为服务提供者 向未成年人提供禁止内容及挑逗性语言、裸露画面 缺乏有效提示 [3] - 法院认定漫画内容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误导价值观养成 违背公序良俗原则 判决全额返还充值款项 [3] 行业监管趋势 - 典型案例显示司法机关对未成年人网络消费行为采取严格审查标准 重点关注实名认证执行力和内容合规性 [1][2][3] - 游戏和内容平台需强化未成年人保护机制 包括实名认证系统优化和不良内容过滤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