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网络司法保护

搜索文档
北京法院“典型案事例﹢23条指引”回应网络监护难题
人民网· 2025-05-31 08:50
未成年人网络司法保护工作成效 - 北京高院通报近三年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结涉未成年人游戏充值和直播打赏退款纠纷近700件,单案最高标的额310万元,平均标的额8万余元 [1] - 涉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案件中,民事纠纷数量逐年增长,充值打赏类案件呈批量化趋势,刑事犯罪手段多样 [1] - 北京法院建设全国首个线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发出家庭教育责任告知书、家庭教育指导令等300余份 [1] - 602名干警在626所中小学校担任法治副校长,协助完善网络欺凌预防机制 [1] 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家庭教育指引 - 《关于促进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家庭教育的指引》聚焦防范不良信息影响、应对网络欺凌、处理非理性消费等,提出23项具体建议 [2] - 指引将通过"首互未来"平台、案件审理及法院开放日等活动渠道发放,助力家长提升网络监护能力 [2] 典型案例与法治宣传 - 发布会通报5件典型案例及5件典型事例,包括打造"京法护'未'来"法治宣传品牌等 [1]
未成年人充值打赏“大额化”,北京互联网法院3年结案近七百件
第一财经· 2025-05-28 21:36
未成年人网络消费趋势 - 涉未成年人游戏充值和直播打赏案件呈现"消费主体低龄化、消费金额大额化"趋势 [1] - 近三年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结相关案件近七百件 单案最高标的额310万元 平均标的额8万余元 [2] - 典型案例包括未成年人一晚充值4万元抽取游戏皮肤 以及单场直播打赏8万元 [2] 司法保护与平台责任 - 北京互联网法院累计为家庭挽回经济损失数百万元 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 [2] - 法院督促平台履行未成年人保护法定义务 通过裁判树立规则 [2] - 全国首个互联网少年法庭挂牌成立 法院发布《关于促进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家庭教育的指引》 [3] 家庭防范措施建议 - 家长需强化账户安全管理 包括保管支付密码 设置消费限额 运用"未成年人模式" [3] - 建议制定《家庭用网"公约"》 明确上网时长和内容权限 建立奖惩机制 [3] - 通过开设儿童银行账户 发放定额零花钱 参与家庭预算讨论等方式引导理性消费观念 [4]
北京高院发布典型案例,未成年人花出去的这些钱可以要回来
新京报· 2025-05-28 17:47
未成年人网络司法保护典型案例 游戏平台实名认证机制问题 - 未成年人张小某使用母亲手机在某游戏平台充值10万余元 游戏公司在识别未成年人身份后未锁定信息 反而提示可通过"编辑身份信息"修改实名认证 [2] - 法院认定游戏平台作为运营主体负有落实未成年人实名注册义务 但未严格执行实名制 存在较大过错 判决合同无效并退还部分充值款 [2] - 充值行为发生在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身上 大额充值与其年龄智力不匹配 监护人未追认 故合同无效 [2] 网络文化产品内容违规问题 - 未成年人刘小某在某漫画平台充值1400余元阅读百余篇漫画 部分内容违反行政规章并含有不健康画面 [3] - 网络科技公司作为服务提供者 向未成年人提供禁止内容及挑逗性语言、裸露画面 缺乏有效提示 [3] - 法院认定漫画内容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误导价值观养成 违背公序良俗原则 判决全额返还充值款项 [3] 行业监管趋势 - 典型案例显示司法机关对未成年人网络消费行为采取严格审查标准 重点关注实名认证执行力和内容合规性 [1][2][3] - 游戏和内容平台需强化未成年人保护机制 包括实名认证系统优化和不良内容过滤 [2][3]
未成年人充值打赏“大额化”,北京互联网法院3年结案近七百件
第一财经· 2025-05-28 13:53
未成年人游戏充值与直播打赏趋势 - 涉未成年人游戏充值和直播打赏案件呈现"消费主体低龄化、消费金额大额化"趋势 [1] - 近三年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结此类案件近七百件 单案最高标的额310万元 平均标的额8万余元 [2] - 典型案例包括未成年人一晚充值4万余元抽取游戏皮肤 以及单场直播打赏8万元 [2] 行业监管与平台措施 - 大部分网络平台已采取技术性措施限制未成年人消费 但部分措施流于形式 [2] - 北京互联网法院通过裁判督促平台履行未成年人保护法定义务 累计为家庭挽回经济损失数百万元 [2] 司法保护与家庭指引 - 北京互联网法院发布《关于促进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家庭教育的指引》 提出应对非理性消费的具体措施 [3] - 建议家长强化账户安全管理 包括保管支付密码 设置消费限额 运用"未成年人模式" [3] - 倡导建立家庭共治规则 如制定《家庭用网"公约"》 明确上网时长和设备使用规则 [3] - 建议通过开设儿童银行账户 发放定额零花钱等方式引导未成年人建立理性消费观念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