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B01D1
icon
搜索文档
双抗ADC只是开胃菜!百利天恒的“创新家底”有多厚?
格隆汇· 2025-07-16 10:38
全球首个双抗ADC进展 - 百利天恒的EGFR×HER3双抗ADC伦康依隆妥单抗(BL-B01D1)用于治疗鼻咽癌的III期临床试验期中分析达到主要终点,成为全球首个完成III期临床验证的双抗ADC [1] - BL-B01D1与百时美施贵宝达成总额84亿美元的BD合作,显示其全球首创价值 [2] - 该药物已在非小细胞癌、小细胞癌、乳腺癌等10项III期临床研究中推进,其中5项适应证被中国NMPA列入突破性疗法名单 [2] BL-B01D1临床数据表现 - 鼻咽癌I期数据显示:24例患者客观缓解率(ORR)45.8%,疾病控制率(DCR)100% [3] - 非小细胞癌I期数据:68例患者ORR 35.3%,DCR 82.4%,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6.7个月;EGFR突变亚组ORR 66.7%,DCR 100% [6] - 小细胞癌I期数据:ORR 55.2%,中位总生存期(mOS)12.0个月;PD-(L)1经治患者亚组ORR达80% [6] 多癌种布局与市场潜力 - 中国鼻咽癌新发病例占全球47%(2022年5.1万例),肺癌全球年新发病例约200万例(NSCLC占85%,SCLC占15%) [3][5] - 正在中美开展40余项临床试验,覆盖肺癌、乳腺癌、食管癌等实体瘤,2024年下半年预计公布多项III期关键数据 [2][6][7] ADC管线矩阵 - 基于HIRE-ADC平台布局近10款ADC药物,包括HER2 ADC(BL-M07D1)、CD33 ADC(BL-M11D1)、Claudin18.2 ADC(BL-M05D1)等 [7][8] - BL-M07D1在HER2阳性乳腺癌等11项临床试验中推进,BL-M14D1(DLL3 ADC)赛道竞争缓和且具海外授权潜力 [9][10] - BL-B16D1为第二代EGFR×HER3双抗ADC,采用新毒素技术,具备BD潜质 [10] 多抗与双抗平台技术 - 创新多抗平台(GNC)研发4款临床阶段药物,包括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的四抗GNC-038(CD3×4-1BB×PD-L1×CD19) [12][15] - 双抗SI-B001(EGFR×HER3)在NSCLC、头颈鳞癌等II期研究中ORR达47.4%-58.2%,mPFS 5.4-7.2个月 [14] - PD-1×CTLA-4双抗SI-B003处于II期,差异化布局竞争缓和赛道 [14] 行业地位与研发战略 - 公司通过ADC、多抗、双抗平台构建丰富管线梯队,覆盖单抗ADC至四抗药物,展现从跟随到引领的创新能力 [16] - BL-B01D1三期成功标志中国创新药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未来可能继续达成高额BD合作 [16]
百利天恒20250715
2025-07-16 08:55
纪要涉及的公司 百利天恒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核心产品 BLB01D1 研发进展**:全球首创的 EGFR - HER3 双抗 ADC,国内开展 40 余项临床研究,含 9 个单药后线三期注册临床,联合奥西替尼治疗一线 EGFR 突变非小细胞肺癌进入三期临床,6 月 ESCO 会议公布后期临床数据,9、10 月 WCLC 及 ESMO 会议将更新,7 月 2 日国内后线三期鼻咽癌临床试验达主要终点,预计近期量产,2026 年中上市[2][3][4] - **海外市场布局**:与 BMS 合作启动一系列三期临床,BMS 已启动 BLB01D1 头对头化疗一线治疗不适用 PD - 1 的三阴乳腺癌患者注册 237 临床,下半年预计启动一到两个三期临床,2026 年计划启动更多[2][5] - **研发管线**:围绕 ADC 和 GNC 两大领域,8 款 ADC 产品进入临床阶段,HER2 ADC 进入三期临床,CD33 ADC 处于 IB 期尾声,下半年有验证性数据读出,国内开展 10 项三七(37)临床试验,海外下半年计划开启肺癌及泌尿科肿瘤等新试验,还有多个全球领先双抗产品[6] - **公司基本情况和历史发展**:1996 年成立,最初从事纺织药业务,2010 年开始创新药研发,在中国和美国设研发中心,截至 2022 年在全球 16 个国家和地区申请 200 多项专利,多款核心产品开展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7] - **BLB01D1 设计原理**:基于自主研发的 EGFR - HER3 抗体,连接拓扑异构酶类似物小分子毒素,实现协同内化,定向杀伤 EGFR 依赖肿瘤,减轻 HER3 引起的耐药性,分子设计优先结合 EGFR 再结合 HER3,避免靶毒性,截至 7 月全球 18 款双抗 ADC 进行临床试验[8] - **公司未来发展前景**:随着 BLB01D1 等核心单品获得成药性验证及新药开发项目推进,有望从 biotech 企业成长为大型 biopharma 企业,下半年有诸多催化剂事件[9][10] - **ADC 药物研发进展**:在 ADC 药物研发方面全球领先,Herstory Dxd 2025 年 5 月撤回肺癌上市申请但进度迅速,国内开展十个三期临床试验,海外一个正在进行,预计 2026 年开始陆续获更多适应症批准并可能 off label 使用[11] - **Herstory Dxd 临床数据表现**:非小细胞肺癌(EGFR 突变型)PFS 约 6 - 7 个月,ORR 达 52.5%;驱动基因阴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PFS 为 5.4 个月;小细胞肺癌二线患者 PFS 为 6.9 个月;三阴性乳腺癌 PFS 为 8.3 个月[12] - **Herstory Dxd 安全性**:主要有化疗相关血液毒性,如中性粒细胞减少等,可控,靶向毒性集中在 EGFR 相关不良反应,大于等于 3 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仅 1%[13] - **与 BMS 合作协议**:2023 年 12 月达成独家授权许可协议,获 8 亿美元首付款及总交易额 84 亿美元,在美国共同开发,各承担 50%费用并分享 50%收益[14] - **未来销售前景预期**:Herstory Dxd 国内适应症销售峰值预计达 150 亿人民币,海外市场达 80 亿美元,一款药品预计贡献接近 1500 亿人民币市值[3][15]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公司除 Herstory Dxd 外,开发的 HER2 ADC 正在推进头对头 DDM one 三期临床试验,还开发了四抗平台,包括针对 CD3、4 - 1BB、PD - L1 和特异肿瘤抗原 CD19 的多抗体疗法,项目有巨大市场潜力[16][17]
百利天恒定增计划获批
国际金融报· 2025-07-15 23:05
公司融资动态 - 公司定增申请获上交所审核通过 计划募资不超过37.64亿元 发行股票不超过2005万股 资金将用于创新药研发项目 [2] - 公司推进赴港上市 2024年6月首次递交IPO申请 12月获中国证监会备案 2025年1月因文件失效第二次递交申请 [3] - 公司未来三年资金缺口达48.19亿元 同时推进A股定增和港股上市计划 [3][4] 财务表现 - 2025年一季度营收暴跌99.7%至6700万元 净利润亏损5.31亿元 [3] - 2024年归母净利润从亏损7.8亿元增至盈利37亿元 同比增幅580% 主要因百时美施贵宝支付的8亿美元首付款 [3] - 2024年收入来源包括知识产权授权收入53.32亿元 化药制剂3.22亿元 中成药制剂1.64亿元 [3] 业务结构 - 业务分为创新生物药和化药制剂/中成药制剂两大板块 [3] - 公司自2011年转型创新药 已构建四大核心技术平台 重点布局多特异性抗体和ADC领域 [2] - "以仿养创"模式难以为继 创新药成为主要发展方向 [4] 研发管线 - 公司拥有14款临床试验阶段药物 其中6款为ADC创新药 [4] - 核心产品BL-B01D1是全球首创靶向EGFRxHER3的双特异性抗体ADC 针对非小细胞肺癌和乳腺癌 [4] - 2023年12月凭借BL-B01D1达成84亿美元合作协议 [4] 行业竞争 - ADC已成为癌症治疗关键方式 但非小细胞肺癌和乳腺癌领域竞争者较多 [4] - 公司需确保资金充足以维持BL-B01D1先发优势 否则可能失去定价权和市场份额 [4]
商业头条No.81 | 国产创新药开启大航海时代
新浪财经· 2025-07-11 15:14
行业概览 - 2025年上半年国产创新药出海交易总金额达484亿美元,接近2024年全年水平,创历史新高 [1] - 创新药与仿制药差异显著,前者研发周期长("十年时间,十亿美元")、风险高,聚焦癌症、罕见病等未解医疗难题 [3] - 行业近期政策支持密集,如国家医保局印发《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科创板对未盈利生物医药公司重新开放 [4] 里程碑交易案例 - 三生制药以12.5亿美元首付款将双抗创新药海外权益授权给辉瑞,创国产创新药首付款纪录 [4] - 信达生物、和铂医药等企业达成单笔超10亿美元的对外授权交易 [4] - 百利天恒双抗ADC药物BL-B01D1以84亿美元总价授权百时美施贵宝,创交易记录 [23] 研发策略演变 - 早期跟随策略导致同质化竞争(如PD-1药物价格战致市场缩水2/3),现转向同类最先(FIC)或同类最优(BIC) [10][17] - 康方生物PD-1双抗药物2024年首次击败默沙东K药,百济神州泽布替尼、传奇生物CAR-T疗法成为同类最优案例 [15][17] - 恒瑞医药要求研发项目需全球前列,强化国际学术会议参与以提升创新敏感度 [17] 国际化进程 - 中国临床试验数量2019-2024年复合增长率15%,2024年ASCO会议中国创新药口头报告占比1/3 [20] - 百利天恒通过百时美施贵宝严格尽调(核查临床数据、生产工艺)重塑国际数据可信度 [21][23] - 复宏汉霖2022年与美国欧加隆达成生物类似药领域最大合作,以执行力赢得信任 [25] 未来发展方向 - 2025年前5个月中国在全球高额首付款交易中占比从2021年5%跃升至42% [27] - 企业倾向保留海外权益(如百利天恒),通过合作学习国际化临床开发与商业化能力 [28][30] - 行业目标为诞生全球"重磅炸弹"药物(年销售额超百亿美元),标志中国创新药进入辉煌时代 [31] 历史发展脉络 - 2002年起和黄医药、贝达药业等首批海归企业奠定基础,早期面临融资难、审批积压等问题 [5] - 2015年药审改革推动行业标准化,2018年港股18A、2019年科创板助力未盈利企业上市 [6][8] - 第一波浪潮(2018-2021)后经历寒冬(恒生创新药指数跌76%),现进入高质量创新阶段 [9][14]
创国产新药出海预付款纪录,百利天恒双抗ADC临床试验结果登上Nature Medicine
生物世界· 2025-07-11 11:41
食管鳞状细胞癌治疗现状 - 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是食管癌最常见类型,占全球食管癌相关死亡的第七大常见原因 [2] - 当前标准疗法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PD-1/PD-L1/CTLA-4)联合铂类化疗,但仅10%-20%患者获得长期生存 [2] - 二线治疗药物伊立替康客观缓解率不超过10%,疗效有限 [2] 新型双抗ADC药物BL-B01D1 - 由四川百利天恒药业研发,是全球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EGFR×HER3双抗ADC [7] - 结构包含EGFR×HER3双抗、可裂解连接子和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Ed-04有效载荷 [7] - 与百时美施贵宝达成84亿美元合作,首付款8亿美元创国产创新药出海纪录 [9] 1b期临床试验结果 - 在82例经治ESCC患者中,总体确认客观缓解率(cORR)达29.3%(24/82),可评估患者cORR为32.9%(24/73) [10] - 2.5 mg/kg剂量组疗效更优:cORR达39.6%(21/53),疾病控制率79.2%(42/53) [10] - 2.0 mg/kg剂量组cORR为15.0%(3/20),疾病控制率50.0%(10/20) [10] - 选定2.5 mg/kg(D1D8 Q3W)作为2期推荐剂量 [12] 安全性特征 - 2.5 mg/kg组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63.3%,主要为贫血(28.3%)、白细胞减少(18.3%)、血小板减少(18.3%)和中性粒细胞减少(16.7%) [12] - 全组报告2例≥3级间质性肺病 [12] 后续开发进展 - 基于1b期数据显示良好疗效与可控安全性,已启动3期临床试验 [13] - 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Medicine,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团队主导 [4][5]
全球首个!百利天恒核心双抗ADCIII期研究达预期 业内人士:说明了中国创新药资产的实力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04 20:28
百利天恒核心产品伦康依隆妥单抗III期临床成功 - 公司旗下伦康依隆妥单抗(BL-B01D1)成为全球首个完成III期临床研究的双抗ADC,适应证为复发性或转移性鼻咽癌 [1] - III期临床试验(BL-B01D1-303)期中分析达到主要终点,鼻咽癌有望成为该产品的首发适应证 [1][2] - 该产品针对既往经PD-1/PD-L1单抗治疗且经至少两线化疗治疗失败的鼻咽癌患者 [1][2] 临床数据表现 - I期研究数据显示,24例鼻咽癌患者ORR为45.8%,DCR为100% [2] - Lancet期刊更新的I期数据显示,37例可评估患者ORR上升至59.5% [2] - 产品在国内外开展30余项临床试验,其中9个III期,5项适应证被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 [2] 产品商业化进展 - 2023年底公司与BMS达成合作,BMS以84亿美元总交易金额引进BL-B01D1 [3] - BMS已启动BL-B01D1头对头化疗一线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注册II/III期临床 [3] - 公司将在首次启动海外一线III期临床后获得2.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 [3] - 产品海外单药及联合奥希替尼/PD-1两项早期篮子研究顺利推进中 [3] 产品竞争优势 - BL-B01D1为全球首创靶向EGFR×HER3双抗ADC,竞争格局优异 [5] - 产品前后5次被CDE纳入突破性疗法,具备广谱抗肿瘤活性 [5] - 已在多个瘤种中表现出优异临床数据,包括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等 [3][5] 行业地位与影响 - 全球范围内进入临床阶段的双抗ADC数量较少 [1][5] - BL-B01D1的III期临床成功是对双抗ADC质量和前景的认证 [1][5] - 中国生物制药的TQB2102和康宁杰瑞的JSKN003也已进入临床III期研究阶段 [5] 公司其他产品管线 - 公司第二个III期临床ADC产品BL-M07D1靶向HER2,具有同类最佳潜力 [6] - BL-M07D1在全球推进11项临床,包括2个III期、3个II期等 [6] - 适应证覆盖HER2阳性乳腺癌、肺癌、消化道肿瘤等多个领域 [6]
百利天恒全球首个双抗ADC III期研究成功,港股医药ETF(159718)上涨近2%,医疗创新ETF(516820)多只成分股飘红
新浪财经· 2025-07-03 10:27
市场表现 - 中证港股通医药卫生综合指数(930965)上涨1.77%,成分股亚盛医药-B(06855)上涨7.04%,康方生物(09926)上涨6.73%,科伦博泰生物-B(06990)上涨5.71% [1] - 港股医药ETF(159718)上涨1.67%,最新价报0.85元,近1年净值上涨65.46% [1] - 中证医药及医疗器械创新指数(931484)上涨1.01%,成分股长春高新(000661)上涨8.33%,康弘药业(002773)上涨3.85%,爱美客(300896)上涨3.26% [6] - 医疗创新ETF(516820)上涨0.57%,最新价报0.35元,近5个交易日合计资金净流入1245.88万元 [6] 行业动态 - 百利天恒双抗ADC药物"伦康依隆妥单抗"治疗鼻咽癌的III期临床试验达到主要终点,成为全球首个完成III期研究的双抗ADC [2] - 阳光诺和与乐旷惠霖达成合作,共同开发STC007项目并签署2亿元合同 [2] - 迪哲医药核心产品舒沃替尼获美国FDA批准上市,实现中美双认证里程碑 [2] - 美诺华2025H1归母净利润预计4600-5200万元,同比大增143%-175%,显著超越市场预期 [2] 政策与市场展望 - 2025年《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出台,政策聚焦数据赋能研发、支付体系创新、国际协同发展三大核心机制 [3] - 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2024年突破1.3万亿元,预计2025年增速将维持在12%-15%区间 [3] - 双抗、ADC药物等前沿领域实现全球突破,AI赋能研发缩短周期30%,基因治疗技术加速临床转化 [3] 指数成分与权重 - 中证港股通医药卫生综合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59.44%,包括信达生物(01801)、药明生物(02269)、百济神州(06160)等 [8] - 中证医药及医疗器械创新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63.62%,包括药明康德(603259)、恒瑞医药(600276)、迈瑞医疗(300760)等 [11] 个股表现与权重 - 药明生物(02269)上涨0.58%,权重11.32%;百济神州(06160)上涨3.10%,权重10.67%;信达生物(01801)上涨3.28%,权重7.42% [10] - 药明康德(603259)上涨0.71%,权重11.68%;恒瑞医药(600276)上涨0.44%,权重10.22%;迈瑞医疗(300760)下跌0.17%,权重9.20% [13]
医药生物行业:2025措施标志着我国创新药支持政策正式迈入2.0阶段或将激活创新药产业链新一轮的机遇
江海证券· 2025-07-02 21:5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评级为增持(维持) [2]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7月1日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标志我国创新药支持政策迈入2.0阶段,将激活产业链新一轮机遇 [4][6] - 与2024年方案相比,2025年措施从“框架性支持”升级为“精准化突破”,构建全链条政策闭环,解决创新药发展痛点 [6] - 政策助力加速创新药审评审批,2025年精准细化措施预计激发企业研发动能,加速上市进程 [6] - 政策驱动与技术突破双轮驱动下,中国创新药行业迈入黄金发展期,2025年措施将推动行业高速高质量发展 [6] - 建议重点关注全球化布局者、AI驱动型平台企业、细分领域创新标兵三类企业,政策落地将推动产业从“仿创”向“首创”转型 [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业表现 - 近十二个月行业相对收益1个月为 -0.15%、3个月为5.42%、12个月为4.76%,绝对收益1个月为2.52%、3个月为6.85%、12个月为18.66% [3] 政策对比 - 2024年方案聚焦“全链条支持”顶层设计,但未明确具体实施路径;2025年措施构建全链条政策闭环,以数据赋能、支付创新、国际协同为核心抓手 [6] 市场规模与增速 - 2024年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突破1.3万亿元,同比增长超15%,预计2025年增速保持在12%-15%区间 [6][7] 技术突破 - 双抗、ADC药物等实现全球突破,AI赋能研发缩短周期30%,基因治疗在血液肿瘤领域取得突破 [6][7] 国际化进程 - 2024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 - out交易总额达519亿美元,同比激增42% [6][7] 投资建议关注企业类型 - 全球化布局者如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君实生物 [7] - AI驱动型平台企业如药明康德、泰格医药 [7] - 细分领域创新标兵如美诺华、众生药业、微芯生物 [7]
iza-bren肺癌更新:EGFR野生型、EGFR突变等NSCLC疗效突出,SCLC后线OS疗效
山西证券· 2025-06-25 11:4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领先大市 - B(维持)[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iza - bren在EGFR野生型、EGFR突变等NSCLC疗效突出,SCLC后线OS疗效显著,且在NSCLC、SCLC患者单药用药安全性可控 [1][3][5] 药物点评 iza - bren基本信息 - iza - bren(BL - B01D1)是百利天恒自主研发的EGFR×HER3双抗ADC,由EGFR×HER3双特异性抗体组成,通过可裂解连接子连接至新型TOP - 1抑制剂Ed - 04,DAR为8,与肿瘤细胞上共表达的EGFR及HER3结合缓解抗药性,Ed - 04被内化并转运至溶酶体释放促使细胞凋亡,正在中美进行约30项肿瘤临床试验,进行10项III期临床,并和合作伙伴BMS推进美国III期临床 [2] iza - bren在不同类型肺癌中的疗效 - 在EGFR野生型、EGFR突变NSCLC疗效突出,I期临床中,截至2023年8月,75名NSCLC患者ORR为52.0%、cORR为41.3%、DCR为86.7%、mDOR为12.3个月及mPFS为6.8个月;26名EGFR野生型NSCLC患者接受iza - bren作为系统性二线治疗,ORR为50.0%,cORR为38.5%,DCR为80.8%,mPFS为6.7个月;截至2023年3月,在EGFR突变NSCLC患者中,iza - bren治疗的ORR达63.2%,DCR为89.5% [3] - 治疗携带经典EGFR突变以外的驱动基因变异的经治NSCLC抗肿瘤疗效优异,截至2025年3月,2.5 mg/kg iza - bren给药后,83例非经典NSCLC突变患者ORR为46.2%,cORR为39.7%,DCR为85.9%,mPFS为7.0个月;13例EGFR 20外显子插入突变和非经典突变患者中cORR达69.2%,DCR为92.3%,mPFS为10.5个月;HER2突变患者中cORR达52.9%,DCR为100%,mDoR为5.7个月,mPFS为7.5个月 [4] - 在广泛期SCLC经治患者OS疗效显著,截至2024年12月,2.5 mg/kg iza - bren给药后,58例既往经治或无适用疗法的SCLC患者ORR为55.2%,cORR为44.8%,DCR为81%,mDoR为4.6个月,mPFS为4.0个月,mOS为12.0个月;20例既往仅接受过一线PD - (L)1抑制剂联合含铂化疗治疗的患者ORR为80.0%,cORR为75.0%,DCR为90.0%,mDoR为5.6个月,mPFS为6.9个月,mOS为15.0个月 [5] iza - bren的安全性 - 在NSCLC、SCLC患者单药用药安全性可控,接受2.0、2.5、4.5、5.0 mg/kg剂量方案iza - bren治疗后SCLC患者安全性良好,≥3级TRAEs主要为血液学毒性,可通过对症支持治疗或降低剂量等有效管理,SCLC患者最常见的血液学TRAEs为贫血(84.5%)、白细胞减少(74.1%)、血小板减少(72.4%)及中性粒细胞减少(70.7%);TRAE导致的停药率为12.1%;2.5 mg/kg(D1D8 Q3W)iza - bren治疗NSCLC后TRAEs导致的停药率为2.4% [6][9]
百利天恒董事长朱义: 向从0到1同类首创同类最优模式迈进
中国证券报· 2025-06-21 04:48
行业概况 - 药物研发行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特性,产品从研发到面世通常需十几年时间[1] - 中国创新药产业蓬勃发展,原研创新药研发管线从2015年124条快速增长至2024年704条[2] - 行业大额交易频现,利好政策持续发布,全链条创新生态加速构建[1] 公司研发进展 - 百利天恒2014年启动首个创新药项目,预计2025年国内商业化,2028-2029年全球商业化[2] - 公司拥有15个临床阶段分子在国内,6个在美国,聚焦肿瘤领域ADC、多特异性抗体和核药三大平台[2] - 在研管线包括9款创新ADC药物、4款GNC药物和2款双抗药物,均进入临床阶段[2] 财务表现与研发投入 - 2024年总营收58.23亿元,同比增长936.31%,扣非净利润36.36亿元实现扭亏为盈[3] - 2024年研发投入14.43亿元,同比增长93.34%,2025年一季度研发投入4.95亿元,同比增长98.95%[3] - 公司在美国西雅图和中国成都设立研发中心,融合国内外优势构建"端到端"研发能力[3] 国际化合作与突破性创新 - 2023年12月与BMS签订BL-B01D1项目协议,潜在总交易额达84亿美元[4] - 交易保留共同开发权利,境外合作区域与国际企业共同推进商业化[5] - 公司立项以突破性创新为依据,同时具备快速跟进同类首创药物的能力[6] 行业发展趋势 - 未来十年是培育全球竞争力创新药企业的关键期,需政策持续支持与支付体系完善[7] - 国家政策推动创新药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鼓励医疗机构采购使用[7] - 行业需要更多耐心资本支持,当前长线资金与研发长周期特性存在错配[7] 公司战略定位 - 研发面向全球市场,强调产品需具备全球竞争力才能促成国际化合作[5] - 从快速跟随模式向同类最优和同类首创模式转型,注重从0到1的原始创新[5] - 公司已做好面向未来的准备,追求创新与卓越,发展雄心勃勃[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