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Ford Motor Company (F) CEO James Farley Presents at Bernstein 38th Annual Strategic Decisions Conference (Transcript)
Ford MotorFord Motor(US:F)2022-06-02 02:34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汽车行业,尤其是电动汽车行业 - 公司:福特汽车公司(Ford Motor Company)、特斯拉(Tesla)、吉利(Geely)、沃尔沃(Volvo)、丰田(Toyota)、雷克萨斯(Lexus)、大众(Volkswagen)、五菱(Wuling)、Mobileye、英伟达(NVIDIA)、Lyft、Uber、约翰迪尔(John Deere)、卡特彼勒(Caterpillar)、JCB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汽车市场规模与结构变化 - 市场规模:全球汽车市场历史上约为9000万辆的规模,未来销量仍可能维持在9000 - 1亿辆,但地理分布会不同,且收入结构将发生变化,软件服务和共享出行收入占比会增加 [3][4][5] - 行业竞争与整合:未来汽车行业将出现大规模整合,新的电动汽车公司业务会简化,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将更重要;传统OEM会整合,部分小玩家无法转型;供应商和经销商也会整合,整合方式包括并购、合作等 [6][7][8][9] 利润池变化与机会 - 软件和共享出行带来新收入: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软件有强大定价能力,能为行业带来巨大收入扩张;为共享出行运营商打造优化产品,采用按里程计费模式,可解锁新收入 [14][15][16] - 商业客户对软件付费意愿高:福特Pro业务在商业B2B客户中,客户愿意为集成系统远程信息处理、车队管理、能源管理等软件服务付费,关键在于集成能力和内部专业知识 [19][20][21] - 零售端特定软件可收费:零售端部分特定软件和集成式客户体验软件可收费,否则易成为商品 [23] 电动汽车成本与竞争力 - 当前成本溢价:第一代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成本比传统内燃机动力系统高,如Mach - E比Edge成本溢价2.5 - 2.7万美元,其中电池约1.8万美元,车载充电器约3000美元 [29][30] - 降低成本的途径:通过改变分销模式、采用LFP电池化学、简化车辆设计、提高空气动力学等方式,可大幅降低第二代电动汽车成本,甚至实现成本逆转 [30][31][32] - 中国车企优势:中国车企采用LFP电池有成本优势,且在车辆制造设计和适应短里程需求方面表现出色,其数字生态系统与西方不同,部分企业受国家支持,就业动机强 [39][40] 与特斯拉竞争策略 - 精准定位客户群体:专注于福特擅长的商业车辆、Mustang、Bronco等细分市场,为熟悉的客户创新,如Pro Power Onboard功能 [47][48] - 简化产品设计:简化车辆上装工程,减少不必要的设计,将差异化重点放在变速箱、电机、软件和客户体验上 [46][48] - 优化营销和客户体验:减少公共广告投入,注重售后客户体验,建立客户生态系统 [45] 经销商网络发展 - 零售端转型:采用非协商价格、100%在线销售、无库存直接交付、远程取送车等模式,利用实体经销商优势,提供多样化车辆体验 [53] - 商业端优势:商业业务经销商需具备实体服务能力,福特在欧美有最大的实体维修网络,是竞争优势 [55] 业务管理与盈利预期 - 业务分工明确:Blue业务作为现金牛,专注于激情品牌和不适合纯电动的细分市场,进行重组和成本控制;Model e业务采用征服式产品设计方法,过度投资电动架构和嵌入式系统 [58][60] - 盈利目标:第一代电动汽车产品要实现正贡献利润率,第二代产品到2026年要达到8%及以上利润率 [65][66]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共享出行产品现状:目前美国最大的车队运营商是Lyft和Uber司机,约130万人,但市场上缺乏为他们优化的产品 [16] - 特斯拉售后问题:特斯拉在挪威的净推荐值在车辆使用几年后下降,售后维修和软件更新支持不足 [52] - 未来竞争担忧:未来共享出行和货物运输领域可能会有科技公司凭借强大消费品牌和自动驾驶技术进入,带来新的竞争挑战 [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