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涉及的公司和行业 - 公司:Blink Charging Co.(纳斯达克股票代码:BLNK) - 行业:电动汽车充电行业 核心观点和论据 公司业务模式 - 公司自2009年进入电动汽车领域,是垂直整合的电动汽车充电供应商,制造自己的充电器,开发硬件、软件和固件,销售设备并提供网络服务、维护合同等,还安装、拥有和运营充电设施,针对不同客户需求提供多种业务模式[4][5] - 美国到2030年需要3000万个充电器,目前只有300 - 400万个,大部分将是L2充电器,公司以10% DC、90% L2的比例和多种解决方案进入市场,聚焦工作场所、多户住宅、家庭车队和DC快速充电器等领域,认为自身在市场上具备增长优势[6] - 公司是全球性公司,业务覆盖欧洲、亚太地区和拉丁美洲,全球到2040年市场份额将达4.9亿个充电器,公司需持续表现,降低销售成本,确保利润率优势[7] 公司规模和市场份额 - 销售模式和所有者 - 运营商模式的比例约为60 - 40到30 - 70,美国和欧洲约30%的充电器采用所有者 - 运营商模式,整体安装的充电器数量也反映了这一比例[9] - 所有者 - 运营商模式的充电器是有针对性放置的,过去三年安装的大部分充电器利用率达到两位数,L2充电器投资回报期为80个月,相比DC快速充电器更具优势,公司90%的充电器将是L2充电器[10][11] 硬件制造和协同效应 - 制造方面的协同效应仍在逐步显现,全球范围内消除第三方遗留设备的过渡需要约6年时间,目前仍有10% - 20%的产品来自合同制造,美国大部分L2充电器将由Blink制造,DC快速充电器也将有新工厂[16] - 公司已在Bowie获得额外设施,今年年底L2充电器产能将达到3万个,未来还将增加1万 - 2万个;在印度收购了更多土地以增加零部件生产设施;DC快速充电制造基地的最终决策将于当天进行评估并稍后公布[17][18] 欧洲战略 - 在欧洲,公司正在处理合同制造义务,不同地区业务模式不同,如英国业务受政府招标驱动,公司在英国正从所有者 - 运营商模式向销售模式拓展,以获取更多收入;比利时、荷兰和法国市场成熟,但能源模式和价格波动大,公司将扩大销售模式以增加收入[37][38][39] - 目前公司将进行有机扩张,直到出现好的收购机会,再根据资本状况和融资伙伴情况做出决策[40] 供应链情况 - 关键组件的交货时间显著改善,DC快速充电的时间缩短,所有芯片等组件已符合生产要求,但平板、电源和PCB板仍有延迟,DC快速充电的变压器仍存在严重延迟问题,且不在公司控制范围内[23] - 公司与公用事业公司和协会进行了沟通,他们正在制定增量改进计划,已有时间减少的通知,但由于需求增加,变压器短缺问题仍将持续[25] 行业整合影响 - 公司将继续关注收购机会,但重点是实现收购带来的协同效应和效率提升,目前在G&A方面已接近节省700 - 800万美元,目标是成为精简高效的组织[28][29] - 行业整合需要以明智的方式进行,确保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公司通过整合获得了美国邮政服务(USPS)的合同,证明了整合的优势[30][31] USPS合作项目 - 公司将从本季度开始确认USPS项目的收入,该项目包括设备销售和 recurring network fee,公司已完成首批交付,并与USPS就后续项目进行了沟通[33][35] 工作资本和现金流 - 公司认为,根据DC快速充电器业务的密集程度,企业可能需要持有更多资本,L2充电器所需资本较低且回报更快,公司将充分利用各种融资渠道[42][43] - 公司目标是在2025年底实现EBITDA为正,并关注自由现金流为正,认为L2充电器市场需求大,公司长期有望从中受益[44][45] Tesla标准影响 - Tesla开放超级charger网络和推出NACS适配器的举措会造成行业混乱,标准之争不是行业所需要的,会分散精力[50] - 公司90%的业务不受影响,且其他OEM代表组织反对该标准,如果Tesla的标准是真正开放的,公司可以在DC快速充电器上添加Tesla电缆,目前Tesla和Ford车辆已在Blink充电站充电,公司将密切关注市场并根据情况调整[50][51][52] 海军奖项预期 - 公司认为海军奖项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公布,目前系统存在一些延迟,部分州可能在夏季或Q3、Q4颁发,公司将选择性参与,确保投资有回报和现金流为正,希望农村路线项目能获得80%的匹配份额[54][55]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公司将在未来两到三周内关闭一个网络,夏季期间关闭另外两个网络,以实现收购的协同效应[29] - 公司在印度进行零部件制造,L2生产线已符合“购买美国货”的要求[17] - USPS项目有另外两家供应商参与,公司是第一家交付的供应商[48]
Blink Charging Co. (BLNK) Presents at TD Cowen's Sustainability Week Conference (Tran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