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ACGBY) - 2023 Q4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2023年净利润2698亿元,增长率4.2%,ROE为10.91% [4] - 营业收入6948亿元,保持正增长 [4] - 总资产达39.9万亿元,增加5.9万亿元;贷款增加2.85万亿元至22.6万亿元 [5] - 不良贷款率(NPL)为1.33%,较上年底下降0.04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达303.87% [5] - 客户存款余额28.5万亿元,国内客户存款增加3.91万亿元 [5] - 国内客户存款日均增量达3.9万亿元 [6] - 补充资本230亿元,资本充足率为17.14% [6]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县域业务 - 县域收入占比47.7%,增速比行业平均高4个百分点 [10] - 县域贷款余额8.78万亿元,增加1.45万亿元,增速19.8%,高于行业平均 [10] 个人贷款业务 - 2023年个人贷款增加超500亿元,连续四年行业第一;个人消费贷款超100亿元 [26] - 截至去年底,零售信贷余额超8万亿元,个人贷款、消费贷款、经营贷款和信用贷款余额总计2.891万亿元,年增690.4亿元,同比增366.7亿元,增长31.4%,连续四年增长 [57] 绿色金融业务 - 2023年底绿色信贷余额4.0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35万亿元 [109] - 2023年县域绿色贷款余额超1.6万亿元,占总绿色信贷超40% [110] 普惠金融业务 - 截至去年底,普惠金融贷款超3.5万亿元,增加约1万亿元;普惠金融中小企业客户达354万户 [114] - 目前普惠金融贷款超4万亿元,增加400亿元;普惠小微型企业贷款超400万户 [117] 养老金融业务 - 社保卡覆盖2.72亿人,电子社保卡用户达1.25亿人,医保卡覆盖6857万人 [89] - 企业年金客户数量行业领先,业务规模持续增长 [90] - 个人养老金产品规模占比最大 [91] - 养老机构贷款余额达70亿元,增长11% [95] 私人企业贷款业务 - 2023年民营企业贷款余额5.5万亿元,增加1.1万亿元,增长25.6%,高于各类贷款平均水平 [123] - 今年前两个月,新发放民营企业贷款近300亿元,增速高于行业平均 [124] 各个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今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5%,前两个月生产需求主要指标增长,零售、工业增加值和出口增长好于市场预期,信贷需求良好增长 [18][19]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和行业竞争 战略方向 - 协调城乡市场,布局城乡网点和客户群体,创新县域产品,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 [8] - 协调高水平安全和高质量发展,增加金融供给,降低不良贷款率,优化存款服务,控制投诉率 [12] - 协调当前运营和未来发展,推进核心业务系统分布式架构转型,提升AI算力,建立数据驱动业务模式 [14] - 2024年做好涉农业务,服务实体经济和金融稳定,为股东创造价值 [20] 行业竞争优势 - 是唯一覆盖全国所有县域的商业银行,城乡网点布局平衡,客户基础均衡 [8] - 拥有281个乡村振兴相关产品和255个县域特色产品,县域客户达5.46亿,占比63% [9] - 县域收入增速和贷款增速高于行业平均 [10] - 个人贷款业务连续四年保持行业第一 [26] - 存款增量行业排名第一,客户存款付息率行业最优 [47][48] - 手机银行月活用户超2.3亿,领先行业34个月 [17]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大、韧性足,今年经济开局平稳,信贷需求增长,为银行发展提供有利环境 [18][19] - 对资产质量稳定有信心,宏观经济向好、优化信贷结构和加强风险管理将保障资产质量 [39] - 零售信贷业务保持良好势头,有利于稳定净息差 [63] 其他重要信息 - 核心业务系统基本完成分布式架构转型,去年完成8亿个人客户系统迁移,日交易量超19亿笔 [15] - 加速发展AI能力,内蒙古数据中心一期建成,二期预计2025年投入使用 [16] - 构建4.2万个高频互联网场景,手机银行用户体验优化,电子贷款余额增长39% [17] 总结问答环节所有的提问和回答 问题1:信贷增长是否可持续,增长方向及零售信贷需求情况 - 去年贷款发放增加,县域贷款增长快,占比约一半,新兴和绿色产业贷款高于同行;个人贷款增加超500亿元,连续四年行业第一,个人消费贷款超100亿元 [24][25][26] - 今年信贷需求将随经济向好而增加,重点是县域金融、涉农业务、普惠金融、绿色贷款和支持新生产力发展;计划县域贷款增长1.3万亿元,占比50%;涉农相关领域贷款预计增加200亿元,余额超1万亿元;农户贷款预计增长300亿元,余额达1.5万亿元;普惠金融计划增加800亿元;绿色贷款预计增加1万亿元 [27][28][29][31][32] 问题2:2023年农行信贷资产风险所在,涉农贷款快速增长是否影响未来资产质量 - 资产质量持续优化,不良贷款率1.33%,下降0.04个百分点;不良贷款发生率0.85%,下降0.07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率1.42%,下降0.04个百分点;逾期贷款率1.08%,与年初持平;预期贷款与不良贷款负差额562亿元,连续14年为负;拨备覆盖率303.87%,下降1.27个百分点 [37] - 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市场,但风险可控,已采取措施降低风险,房地产不良贷款率下降 [38] - 今年资产质量将保持稳定,宏观经济向好、优化信贷结构和加强风险管理是保障 [39] 问题3:未来如何平衡盈利能力和风险,如何看待净息差和盈利能力 - 首要任务是稳定资产质量,长期运营需优质资产支撑 [42] - 稳定净息差,从资产端看,去年贷款利率3.79%,下降30个基点,与同行类似,是为支持实体经济;未来将优化资产定价,协调机制;从负债端看,客户存款增长快,付息率1.71%,行业最优;今年将推动存款数字化,提供低成本存款;分析净息差需考虑投资组合和所得税 [46][47][48][49] - 稳定中间业务服务价值,服务实体经济,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关注重点领域,如消费行业,提升第三方支付和信用卡能力,降低价格,提供优质服务,拓展国际结算、人民币结算、债券承销和咨询业务等 [50][51] 问题4:2023年个人贷款业务成果及2024年预期 - 截至去年底,零售信贷余额超8万亿元,个人贷款、消费贷款、经营贷款和信用贷款余额总计2.891万亿元,年增690.4亿元,同比增366.7亿元,增长31.4%,连续四年增长 [57] - 管理方面从五方面开展工作:拓展消费金融服务,满足新消费需求,居民客户贷款增加147.1亿元,信用贷款增加52.4亿元,信用卡消费超2.2万亿元;深耕普惠金融,创新农户电子贷款,增加涉农行业贷款,个人国内贷款发放1.97万亿元,增长38.3%,同比增加254.4亿元,增量和增速行业领先,个体工商户客户达635万户,平均余额29万亿元;发挥城乡优势,服务乡村振兴,组织1.8万个服务团队,个人经营贷款达1.62万亿元,增加390.5亿元,占银行总贷款增量76%,较去年提高29个百分点;加速数字化进程,以客户为中心,创新驱动,构建线上线下协作生产系统,加强数据驱动,应用智能技术,数字化应用占比40%;安全协调发展,加强前瞻性和智能化能力,合规风控,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个人贷款和个人经营贷款不良率分别为1.04%和0.88%,信用卡不良率1.4%,资产质量良好 [58][59][60][61][62] - 目前零售贷款增量达492.4亿元,同比增加192亿元,行业排名第一,有利于稳定净息差;未来将落实相关会议指导方针,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63][64] 问题5:县域业务的具体差异化优势及未来如何服务乡村振兴并提升银行盈利能力 - 差异化优势体现在五方面:城乡融合方面,是唯一覆盖全国所有县域的商业银行,城乡网点各占一半,便于发挥优势;涉农产品方面,除通用产品外,分行推出超280个农村特色产品,农村子公司具备综合管理能力,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技术赋能方面,持续增加科技投入,拥有惠农电子贷款、中小企业电子贷款等线上涉农贷款产品体系,以及手机银行和涉农应用;品牌形象方面,成立70年来服务“三农”,在扶贫、乡村振兴、普惠金融和绿色贷款方面贡献大,连续三年农村服务评级最高 [69][70][71][72] - 未来从三方面深化服务:提高县域金融供给,满足粮食和农产品需求;引导资金流向县域,落实降费让利政策,吸引农村资金,拓展本地资金来源,满足农村结算、存款和财富管理需求;巩固和提升县域业务运营效果,借助AI、大模型和物联网解决农业发展瓶颈,降低不良贷款率,提高运营效率 [74][75] 问题6:农行数字化转型的策略 - 目前从三方面推进数字化转型:以数据为核心,构建数据层和企业架构,加速云原生数据湖、数据池和实时数据仓库平台建设,建立数据驱动运营模式;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拥有8.8亿客户,日交易量峰值近20亿笔,每秒峰值交易量达5万笔,去年基本完成分布式架构转型,优化分布式计算中心、灾难备灾中心等,保障交易稳定;注重客户体验,将零售客户所需功能集成到一个应用中,提高客户满意度,2023年底手机银行月活用户达2.13亿,连续34个月行业领先 [78][79][81] - 未来数字化期望从三方面实现:加强技术安全,升级网络安全和防御系统,保障金融服务安全、稳定和精准;建设智能银行,深化AI应用,构建数据驱动运营模式,加速智能银行建设;深化线上线下协同运营,利用2.2万个网点和超2亿月活用户的线上优势,实现线上线下协同 [82][83][84] 问题7:农行养老金融战略及如何适应老龄化社会 - 制定“3 + 2”高质量养老金融服务体系,“3”涵盖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2”包括巩固养老保障体系和金融科技支持,加强客户权益保护,规划188项服务,提供差异化金融产品 [88] - 养老金方面,积极响应跨省社保交互系统,社保卡覆盖2.72亿人,电子社保卡用户达1.25亿人,医保卡覆盖6857万人;企业年金托管和保管业务领先,客户数量和业务规模增长;个人养老金提供全产品线,规模占比最大 [89][90][91] - 养老服务方面,加强服务渠道建设,为老年人设计自助设备,优化手机银行,如放大字体,优化网点业务流程,为残疾和痴呆老人提供特殊服务,建立快速响应机制,提供10万次上门服务和远程服务 [92] - 养老产品方面,拥有商业养老保险、专属商业养老保险、131个养老相关基金和14个保险产品以及养老理财产品,规模和多样性行业领先 [93] - 养老产业方面,放宽养老机构融资准入,增加普惠养老机构贷款,去年贷款余额达70亿元,增长11%;未来将落实中央决策,以人民为中心,发挥城乡布局优势,建设示范网点,关注科技,发展新生产力,探索数字化养老服务 [94][95] 问题8:农行如何在人员配置和组织结构上协调乡村振兴服务和涉农业务 - 组织架构方面:优化涉农服务渠道,加强乡村振兴专业部门和服务团队建设;优化农村业务网点布局,2023年新设立网点中70%位于县域,截至年底,县域网点达1.27万个,占比55.9%;加强线上线下服务渠道建设,截至年底,金穗惠农云客户达12.6万户,覆盖2542个县区,惠农覆盖率达97.8%,手机应用注册客户达2.29亿人 [100][101][102] - 人员配置方面: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50%招聘人员分配到农村,去年县域网点招聘4.1万人,截至年底,县域员工达18.8万人,占比42%;培养农村人才,选拔1.8万名县域年轻人才并提供支持;加强县域客户经理团队建设,每年专项招聘并培训客户经理 [103][104][105] - 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农业专业部门和服务团队建设,优化服务结构,提升金融服务覆盖率 [106] 问题9:农行绿色金融的特点及如何平衡规模、价格和风险 - 特点是服务农业领域,将农业发展与绿色发展融合,推出惠农基金、光伏基金、海洋养殖基金和美丽乡村贷款等特色产品;2023年县域绿色贷款余额超1.6万亿元,占总绿色信贷超40%;创新绿色金融财富管理,拥有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110] - 未来将发挥绿色银行定位,加大绿色资金投入,支持农业和农村绿色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银行各业务环节,如绿色办公、绿色网点、绿色采购和绿色商务旅行;提高绿色金融信息披露质量,打造绿色品牌 [111] 问题10:农行如何控制普惠金融风险,是否盈利,如何平衡定价和风险 - 过去几年农行推进普惠金融战略,扩大覆盖范围、提高质量和增加规模,截至去年底,普惠金融贷款超3.5万亿元,增加约1万亿元,中小企业客户达354万户;目前普惠金融贷款超4万亿元,增加400亿元,普惠小微型企业贷款超400万户 [114][117] - 资产质量符合监管要求,根据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需求及特点,完善贷款机制,增加信贷、中长期贷款等支持服务,建设新一代系统,采用数字手段提高贷款审批效率 [115][116] - 普惠金融业务保持良好增长态势,中国经济潜力大、活力足、韧性强,国家重视普惠金融,市场主体多,为农行发展提供基础 [117][118] - 普惠贷款利率与银行其他贷款平均利率一致,2023年为3.67%,下降20个基点;依靠国家政策和数字技术转型,可控制资金成本、运营成本和风险成本,降低中小企业融资价格 [119] - 今年积极应用技术,创新风控方法和模式,提供精准服务和风控,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资产质量良好 [120] 问题11:当前民营企业贷款需求情况及今年如何增加信贷支持 - 2023年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后,民间投资增速9.2%,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增速分别为9.4%和14.2%,高于其他行业;政府报告提出为各行业提供公平竞争环境,民营企业信心增强,预期乐观 [122] - 2023年民营企业贷款余额5.5万亿元,增加1.1万亿元,增长25.6%,高于各类贷款平均水平;新发放贷款利率3.06%,下降31个基点,剔除票据融资后为3.54%,下降1个基点 [123] - 今年前两个月,新发放民营企业贷款近300亿元,增速高于行业平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增加民营企业贷款比例,农行正在落实,民营企业贷款增速高于行业平均 [124] - 支持措施包括:加大资源配置,今年将民营企业贷款运营计划单独列入年度业务计划,确保贷款份额增加;突出服务重点,支持民营企业推出特色产品,发展新生产力,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参与重大项目和技术改造,创新产品和服务,支持中小企业,优化贷款产品矩阵,提供线上线下服务,简化贷款流程,建立尽职免责和容错机制,提高民营企业贷款积极性 [125][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