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涉及行业与公司 - 涉及行业包括金融(证券、保险资管等)、能源、建筑、环保、公用事业、科技(AI、半导体等)、消费(大消费领域如养殖、饮料等)、地产等多个行业,未明确提及特定公司[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 二、核心观点与论据 (一)美国大选与川普相关影响 - 核心观点:川普交易短期会延续但时间和空间可能不及2016年,其政策框架存在内在矛盾,落地路径不明朗,需关注能源政策影响等[3]。 - 论据:市场已一定程度钳制川普胜选预期,其关税等政策影响全球贸易平衡,能源政策可能影响原油价格进而传导到新兴市场工业品价格[3]。 (二)美联储降息影响 - 核心观点:本次美联储降息25个基点为预防式降息,对不同大类资产有不同影响,且受美国大选结果影响其后续政策路径[5]。 - 论据:参考1995年和2019年预防式降息周期,股票好于债券好于商品;美国经济逐步降温但不弱符合预防式降息动机;从历史数据看,降息对美债利率、商品市场(如黄金、工业金属等)有不同影响[6][7]。 (三)黄金投资价值 - 核心观点:黄金是新投资范式下超国家主权信用价值的资产,短期受川普交易扰动但仍看涨[8][9][10]。 - 论据:全球地缘政治不稳定、新投资范式下超国家主权信用价值、2020年以来逆全球化加剧和主要经济体货币财政扩张等因素支撑黄金投资价值[9]。 (四)新投资范式下的全球资产配置 - 核心观点:新投资范式下基于逆全球化加剧、债务周期错位、AI产业趋势三大底层逻辑进行资产配置,全球杠铃策略可行[11][12]。 - 论据:20年疫情后全球货币财政扩张、23年债务周期错位确认等事件颠覆原有资产配置框架,不同地区资产受不同因素影响如东南亚股市受债务周期位置、人口年龄、城镇化率等因素影响[11][13]。 (五)新兴市场与发达市场关系 - 核心观点:美联储降息周期新兴市场不一定跑赢发达市场,与经济基本面相关性明显[14]。 - 论据:复盘1989年以来美联储降息情况,新市场和发达市场股指走势与经济增速差异存在明显相关性[14]。 (六)港股相关 - 核心观点:港股是典型离岸市场,盈利由国内基本面主导,贴现力受美元流动性影响,美联储降息初期港股弹性大于A股但并非主导其行情的决定因素[15]。 - 论据:从历史经验看,港股在降息初期对海外流动性敏感先于A股上场,但大级别行情依赖企业盈利改善[15]。 (七)中国政策影响 - 核心观点:中国决策层利用美联储降息窗口将政策重心转向需求端,本轮政策对资本市场有利,9月24日政策后A股有三条主线引领普涨[17][18][19]。 - 论据:参考90年代美联储降息周期日本的情况,中国9月18日美联储第一次降息后一系列政策信号明确,9月24日政策后A股三条主线(券商并购重组、科创自主可控、地产政策刺激)引领普涨[17][19]。 (八)超级周后投资主线 - 核心观点:四季度业绩空窗期科技板块和主题投资是较好窗口,政策扶持直接受益行业值得关注[20][21]。 - 论据:三月底三季报披露后股价与基本面关系减弱,科技板块如AI、国产替代等产业空间广阔、趋势明确、政策推广密集;化债政策对建筑、环保、公用事业等行业新订单、报表结构、估值有积极作用[20][21]。 (九)供给侧与红利资产投资机会 - 核心观点:从供给侧角度分析投资机会,布局红利资产是长牛策略[23][24][25]。 - 论据:在经济转型期总量复苏曲折、高增长领域稀缺,供给侧出清充分行业业绩弹性好(如大消费、中游制造、资源品牌照等领域);从战略和战术层面看红利资产有政策支持且在债务周期不同阶段有优势[23][24][25]。 (十)A股与港股当前配置 - 核心观点:当前A股和港股性价比接近,中长期看基本面,港股处于盈利蓄实期,不同阶段有不同配置建议[26][27][29]。 - 论据:从恒指远期市盈率、风险溢价等指标看两者性价比接近;港股有三个阶段且大级别行情依赖盈利兑现,目前处于第二阶段;A股在风险偏好中等的第二阶段后期因散户占比高弹性可能更大[26][27][29]。 (十一)2025年A股市场展望 - 核心观点:取决于政策能否助力债务周期消化实现和谐去杠杆,不同情况有不同占优板块[33]。 - 论据:超级周事件影响下,需观察川普政策兑现、对美联储降息路径影响、国内政策等;中国处于债务收缩阶段,若政策助力债务周期消化则内需类股票好,否则高股息和科技股占优,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明年初两会将有更清晰指引[30][31][32][33] 三、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戴总拥有14年A股投资策略研究经验,获得多项分析师奖项,其公众号有较大影响力并出版新书[2]。 - 提到2019年初预判A股熊牛转换、2021年末提出A股需谨慎独行的观点[2]。 - 提到2022年11月初提示港股天亮了,今年9月下旬提示中美政策底共振中资股反弹[26]。 - 提到在9月24日央行创设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股票市场稳定发展,规模分别为5000亿和3000亿[24]。 - 提到2024年即将收官[30]。
戴康:“超级周”收官,全球大类资产如何演绎
全球碳捕集与封存研究院·2024-11-09 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