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与公司 - 纪要涉及的行业为铁路运输行业,公司为广深铁路[1] 核心观点与论据 - 广深铁路目前处于资产重估阶段,核心原因是高铁的分流导致公司业绩下滑70%[2] - 公司正在进行业务转型,从普铁转向高铁,收入、成本、价格等指标均出现显著变化[3] - 未来几年,随着站台改造升级和高铁线路的接入,公司铁路转型将进入快车道[4] - 公司估值底部为1倍PB,进入高铁网络后存在资产重估的价值[5] - 公司自2001年起推动线路和站台的现代化改造,曾是国内最好的高铁线路[6] - 2014-2015年公司开始业务转型,2015年开通广州东到潮汕的跨线动车组[7] - 公司在运营高铁过程中面临资产拖累和班列控制权问题,影响转型效果[8] - 公司资产规模近400亿,主要为固定资产,负债规模有所上升[9] - 公司采购了4批动车组,每组1.3亿,价格自2007年至2019年未变[10] - 普铁列车逐步退出,预计2027年前后全部退出[11] - 公司拥有1250万平土地,单位土地价值较低,但存在重估潜力[11][12] - 员工数量高峰时达4万,2016年50岁以上员工增加5000人,未来退休将节约人工成本[12] - 高铁客运量占全国80%,普铁业务持续退出,广深铁路面临长周期分流影响[13] - 公司收入持续增长,2015-2019年复合增速近10%,但净利润受原有资产拖累[15] - 公司业务包括客运、货运和代运营,货运业务与区域经济结构相关[16] - 跨港直通列车收入从5亿增长至20-30亿[18] - 代运营业务持续增长,但盈利弹性有限,价格被锁死[20] - 广州东站和广州站已全部改为高铁班列,公司业务升级转型持续推进[21] - 公司涉及广汕高铁和广深港高铁,资产转型持续推进,但时间较长[22][23] - 广深港高铁深刻变革了香港与内地的连接,客流量大幅增长[24][25][26] - 广深铁路在广深港高铁上占一半以上份额,班列盈利较高[28][29] - 2019年公司业绩7-8亿,2023年增至10亿,跨港高铁贡献营业弹性[30] 其他重要内容 - 公司资产周转率和后站率提升,但信息率下降[14] - 公司披露的旅客发运量仅包括旗下车站,未涵盖其他车站[17] - 公司成本端变化显著,设备足力和股肥成本增加[19] - 公司代运营业务包括线路租借和人力资源服务[20] - 广州南和深圳北火车站产能饱和,推动新火车站建设[21] - 公司未来将接入更多高铁线路,资产转型持续推进[23] - 广深港高铁修通后,跨党高铁班列客流量大幅增长[25] - 广深铁路在广深港高铁上开车时需交公路费,但收入较高[29] - 公司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跨港高铁的贡献[30] - 公司目前处于中估阶段,未来普铁班列退出将释放盈利弹性[31][32][33] 总结 广深铁路正处于从普铁向高铁转型的关键阶段,尽管面临资产拖累和班列控制权等问题,但随着高铁网络的接入和站台改造升级,公司未来有望实现业绩和估值的双重提升。跨港高铁的贡献显著,代运营业务持续增长,但盈利弹性有限。公司资产重估潜力较大,尤其是土地和车站资源,未来普铁班列的退出将进一步释放盈利弹性。
广深铁路2025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