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广发策略-本轮港股行情特征与压力测算
-·2025-02-17 16:26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 行业:港股市场、科技、日常消费零售、汽车、硬件设备、半导体、DMS、机器人、游戏、电影 [1][2][6] - 公司:腾讯、阿里、美团、小米、比亚迪、京东、网易、苹果、谷歌、微软、阿里健康、联想 [1][2][5]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行情驱动因素:本轮港股上涨由科技主题驱动,如Deepseek和机器人等,领涨板块包括日常消费零售、汽车、硬件设备、科学消费和半导体;汇率冲击修复也是重要因素,人民币贬值趋势暂缓对港股盈利预测修正产生边际正面影响 [1][3] - 行情特征:本轮行情是2024年以来第三次快速上涨,与前两次不同,主要来自中观和微观层面的技术进步,而非政策预期扭转,呈现极致结构分化,资金涌向大票,成交额前3%标的占比达77.4%,创历史新高,恒生二级行业涨幅变异系数为0.89,行业结构分化程度远超前两次 [2][4][7] - 核心资产表现:港股核心资产如腾讯、阿里等自2024年以来较为抗跌,本轮上涨后累计涨幅已超过美股科技龙头,若中国企业技术进步持续突破,将带来更大重估空间 [2][5] - 悲观叙事转变:自2021年以来中国资产悲观叙事加深,若DMS、机器人、游戏和电影产业实现技术进步,可能扭转悲观叙事,头部科技核心资产或有更大重估空间 [2][6] - 市场压力位:截止到2月14日收盘,恒生指数风险溢价回落至6.35,接近过去三年均值下方 -1.5倍标准差位置,处于较为明确的压力位,类似情况在2024年4 - 5月和9 - 10月出现后市场均经历了调整 [2][10] - 外资情况:主动型外资长期处于负值状态,但被动型资金持续流入,难以判断是否彻底逃离中国市场;自2024年以来,整体外资对港股信号有所改善,一季度净流入且第四季度未大幅净流出 [2][10] - 今年行情看法:2025年行情是产业和企业层面的重估牛市,若悲观叙事扭转,中国科技核心资产有较大上涨空间;短期存在结构性和阶段性过热风险,三月份港股年报出炉后会有更多基本面信息验证 [11]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2024年9 - 10月市场出现普涨行情,是由极少数公司推动的结构性行情,相比于2024年的两次脉冲,指数上涨更多依赖少部分公司,短期内存在结构性过热风险 [8][9] - 假设中美加权利率维持现状,以2月14日收盘价测算,ERP回到 -1.5倍标准差位置,对应涨幅为0.5%;ERP跌至2024年5月20日高点水平,对应涨幅空间为3.1%;ERP跌至2024年10月7日高点水平,对应涨幅空间为8.4%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