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申万互联网传媒|港股云重估到哪个阶段了
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2025-02-17 16:27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云计算行业 - 公司:亚马逊、微软、谷歌、华为、三大运营商、阿里巴巴、腾讯控股、金山云、字节跳动、科华数据、世纪华通、快手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国内云计算行业基本面和发展趋势 - 2014 - 2020年国内云市场增速高,因大量线下经营活动转移到线上,产生基础网络服务和软件应用需求[2] - 2021 - 2023年市场增速放缓,互联网用户红利达峰值,宏观经济因素使企业 IT 支出更谨慎[2] - 2024年及以后,AI 相关发展成新驱动因素,包括 AI 大模型算力和模型服务需求,智能制造等场景算力投入需求[2] 海外与国内云计算市场发展逻辑差异 - 海外三大云厂商亚马逊、微软和谷歌 2023 年第二季度开始收入企稳增长,美股市场反映改善逻辑;国内市场对云计算改善逻辑定价滞后,因对国内 AI 产业信心不足[5] - DCC 技术路线出现,使企业更愿尝试 AI 应用,提高 AI 渗透率,增加 IT 支出,提升云计算厂商收入,且强调推理重要性,减少芯片制约问题,使云服务提供商业务逻辑更顺畅[5] 国内云计算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2014 - 2020 年,泛互联网推动增长,阿里、百度、腾讯等互联网系厂商占优势,客户主要来自投资公司或业务往来公司[5] - 2021 - 2023 年,政企、教育医疗等传统行业客户需求增加,华为和三大运营商凭借信创背书及丰富 To B 资源经验迅速提升份额[5] - 进入 AI 云时代,互联网系厂商竞争力提升,在数据、场景、模型能力方面有优势,资金充足可灵活采购芯片,在算力储备及模型服务方面产品力强,如字节跳动和阿里巴巴在 AI 分类租赁中占前两位[4][5] 国内与海外云计算商业模式区别及竞争优势公司 - 国内以硬件高度相关的 IaaS 为主,海外以软件应用为主(SaaS)[6] - IaaS 业务看重企业规模优势和客户资源,大型云厂确定性更高,如华为、三大运营商、阿里巴巴、腾讯等;中小型参与者短期股价弹性大,但客户资源是重要竞争要素[6] - 阿里巴巴具备充分兑现 AI 云逻辑能力,技术能力尤其是算力销售与模型服务方面突出,拥有丰富客户资源,是中国最早开展云业务并迅速成为第一大厂[6] 重点公司分析 - 阿里巴巴:2009 年开始技术储备,2011 年对外提供服务,2021 - 2023 年经营有压力,通过管理层调整应对;阿里云以 AI 驱动公共云优先,围绕 AI 展开业务产品,不再涉足政企定制化项目;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包括自研芯片和平头哥自研芯片能力、大模型能力;实现连续四个季度环比收入提升,预计 2024 年 Q4 重新达到双位数增长;通过自研芯片优化成本,能承受市场价格战,可提供差异化竞争,搭配软件销售提高利润率[7][9] - 金山云:与小米和金山软件深度绑定,股权结构上两者持股近一半,董事长雷军及 CEO 周涛来自金山系,确保公司战略一致性;2022 年起签订关联交易协议,来自小米和金山的软件收入显著增长,确保未来几年收入增长基础,安全边际较高;未来收入增长依赖 AI 需求增加和汽车智能化带来的新业务,2025 - 2027 年复合增速预计超 30%[10][11] - 腾讯控股:全面拥抱 DeepMind 提升 AI 应用逻辑,在图像视频领域通过视频号和腾讯视频积累数据,在社交娱乐、广告及办公等领域与 AI 结合;引入 DeepMind AI 工具实现广泛应用价值,开放策略利好腾讯系算力,推动整体 AI 应用发展;2025 年 PE 约为 16 - 17 倍,可比 Meta 2025 年 PE 约 28 倍,AI 应用逻辑刚开始演绎,有提升空间[12][14] AI 搜索开放影响及公司估值 - AI 搜索全面开放将显著增加推理算力需求,腾讯等公司需提升算力,腾讯系 IDC 及市占率较高的服务器和芯片公司预计受益,腾讯已发布 AI 助手和搜索功能应用,竞争情况需进一步跟踪,未来 to B 和 to C 应用都有望收益[13] - 参考海外微软、亚马逊 2025 年 PE 约 30 - 31 倍,运营利润率约 40%,对应净利率 20% - 30%,隐含估值 6 - 8 倍 PS;国内典型云厂商如金山云 2025 年 PS 约 4 倍,阿里巴巴云业务估值亦在 4 倍左右,相比海外大厂有提升空间,金山云需关注小米产品和 AI 进展,阿里巴巴因与苹果合作存在潜在增量未充分考虑[13] 港股 AI 逻辑演绎及投资机会 对港股 AI 逻辑演绎持乐观态度,认为港股互联网及 A 股传媒板块存在大量投资机会[15]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