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涉及的行业或者公司 - 行业:人形机器人行业 - 公司:特斯拉(Tesla Inc)、Meta、Ant Group、苹果(Apple)、OpenAI、Unitree、Deeprobotics、Figure AI、Apptronik、NEURA Robotics、UBTech、Leju Robot、Skild AI、Rainbow Robotics、Horizon Robotics、Zhongda Leader、JL Mag、Zhaowei、Leadshine、Shuanglin、Robosense、LeaderDrive等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市场表现 - Humanoid 100表现:Humanoid 100年初至今等权重上涨20%,跑赢标普500指数超1800个基点,100家成分股中有72家年初至今为正收益,32家涨幅超20%;前20名表现最好的公司中有17家来自中国,多为宣布涉足人形机器人的工业零部件公司;两家公开上市的人形机器人“纯玩股”(UBTech和Rainbow Robotics)跻身前5名;身体(+22%)和集成商(+21%)板块大幅跑赢大脑(+12%)板块[8][15][74] - 中国市场表现:从2023年9月23日至2025年2月21日,中国类人机器人供应链(+69.3%)跑赢MSCI中国(32.1%),其中身体(组件制造商)板块涨幅达111%,领涨市场[79][81] 2. 行业趋势 - 科技与实体融合:美国和中国的几乎所有大型科技公司都已涉足人形机器人或机器人领域,原因包括寻找新的万亿级潜在市场、获取大量高质量机器人训练数据、拥有深厚的人工智能人才和吸引高端机器人工程师的能力、避免非物理形式人工智能的潜在商品化以及特斯拉之外竞争有限等[8] - 合作趋势:过去几个月硬件和人工智能公司之间达成了许多新的合作协议,预计这一趋势将持续,因为大多数机器人初创公司缺乏构建内部基础模型或发展计算能力的资金和资源,而大型科技公司缺乏将其创造物应用于现实世界的“接口”[10] - 融资趋势: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对人形机器人的兴趣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如Figure AI估值达395亿美元,较一年前增长超15倍;Skild AI估值40亿美元,较2024年7月增长超160%;Apptronik和NEURA分别筹集3.5亿美元和1.23亿美元;2025年1月中国类人机器人公司融资活动达18次,创历史新高[10][30][54] 3. 公司动态 - 特斯拉(Tesla):Optimus将于2025年进入试点生产,计划在工厂部署数千台;2026年推出第二代设计;训练需求预计是汽车的10倍;目标是2026年下半年向外部客户交付;年产量超100万台时,生产成本将低于2万美元;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认为Optimus长期将成为公司的主要价值所在[51] - Figure AI:离开与OpenAI的合作,推出自己的专有VLA基础模型“Helix”;宣布第二个商业客户,预计未来4年出货10万台机器人;据传正以395亿美元的估值筹集15亿美元[47][54] - Unitree:对其G1人形机器人进行“敏捷升级”,实现类人行走;展示了其B2 - W四足机器人克服不同地形和承载重物的能力[44] - 苹果(Apple):AI研究人员发布了两个新的机器人相关AI框架“EMOTION”和“ELEGNT”,分别用于让类人机器人理解社会背景和让机器人进行富有表现力的移动;加大招聘力度,推进家用机器人研发[48][51] 4. 未来催化剂 - 政府支持:如上海计划从1月开始开发用于具身AI的多模态/空间模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3月5日);浙江当局计划到2027年实现年产2万台类人机器人[62][56] - 企业/模型更新:英伟达GTC AI大会(3月17 - 21日);华为云生态系统大会(2月27日、4月16日);华为开发者大会(6月20日);特斯拉Optimus Gen 3模型、生产、新供应商更新及潜在的2025年AI日;各人形机器人公司的产品发布/升级、生产和商业化计划[64] - 技术进步:如Deepseek等技术的发展[62]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专利情况:全球范围内,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专利数量最多,过去5年达5590项,其次是美国(1442项)和日本(1095项);美国过去5年申请“人形机器人”专利最多的公司是波士顿动力(69项),其次是Sanctuary Cognitive Systems Corporation(55项)和Ubtech Robotics Corp Ltd(47项)[95][96] 2. 人形机器人发布情况:自2022年以来,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发布数量最多,占比59%,其次是美国/加拿大(23%)、EMEA(11%)和其他亚洲地区(7%);主要用途方面,通用目的占比57%,服务占比16%,工业/物流占比16%,研究平台占比11%[99][102][103] 3. 大型企业参与情况:许多大型企业参与了人形机器人的测试、投资、零部件供应或内部开发,如亚马逊、宝马、谷歌、华为、微软、英伟达等[112] 4. 美国市场规模估计:通过对美国劳动力市场的自下而上分析,约75%的职业和40%的员工具有一定程度的“人形机器人适用性”,美国的潜在可寻址市场估计约为3万亿美元,相当于约6300万台人形机器人[119]
Humanoids_ Humanoid Horizons_ Big Tech Flexes its Robot Muscle, Humanoid 100 +20% YTD
2025-02-28 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