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金域医学20250302
603882金域医学(603882)2025-03-03 00:45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者公司 - 行业:ICL(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 - 公司:国际医药(国内第三方医学检测龙头)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公司投资逻辑 - 市场对公司的担忧已相对出清,技术端、行业端和财务端有改善,为后续发展赋能[2] - 常规业务收入有望恢复增长,院内整顿进入常态化,诊疗状态稳定,10月、11月个别省份院内诊疗人次高增长,流感等传染病带来业绩增量[3] - 应收账款扰动基本出清,24年预计计提6.5 - 7.2亿减值,后续回款速度加速[4] - AI结合应用有进展,推出预见一眼大模型及配套智能体应用,数据具备大全多优势,年检测标本量超1.5亿例,覆盖全面,基于多组学数据构建模型,截至24年底有5款数据产品上架广州数据交易所[4][5] - 行业集中度提升,部分中小型ICL因特定检测需求退潮退出市场,23年ICL机构数量首次负增长,公司有望凭借规模和品牌优势强化龙头地位[5] - 营收账款压力缓解可期,23年周转天数约260天,24年上半年检验项目增至4000多项,实验室数量领先,通过产能聚集和干涉分离管理提升规模效应[5][6] ICL行业情况 - 行业核心是将分散检验需求集中到专业实验室,实现设备共享、成本共担、结果公认,降低医院单次检测成本,为患者提供丰富精准检测项目,是分级诊疗政策落地关键一环[6][7] - 产业链中游为ICL企业,上游是试剂供应商,下游包括公立医院、民营医院、体检中心等[8] - 国内ICL行业发展分五个阶段,2019年至今因公共卫生事件催化核酸检测需求增长,21年国内临床检测市场规模5000多亿,预计26年达近9000亿,21 - 26年市场规模增长约11%,21年我国ICL渗透率6%左右,日本约60%,我国ICL机构2100多个,美国约7500多个,有较大发展空间[8][10][11] - 政策推动行业成长,包括分级诊疗、LGT试点政策等[11][12] 公司发展阶段及现状 - 发展分起步、转型扩张、全球化与数字化三个阶段,2024年发布行业首个AI大模型预见一眼[13] - 2012 - 2021年因样本量提升保持高速增长,2020 - 2022年核酸检测需求旺盛推高收入和利润,近年院内整顿常态化,常规业务收入增速有望恢复[13][14] - 费用率呈下降趋势,未来有望通过精细化管理巩固低成本优势,盈利能力向好[15] 公司改善情况 - 行业端:ICL数量减少,23年至今部分中小型企业面临生存压力,行业进入调整期,竞争从粗放扩张转型,质量和利润同样重要,24年中标结构更集中[15][16] - 应收账款端:回款速度加速,预计随着政府化债政策出台,扰动逐步除清[17] - 数字化转型端:借助AI赋能医疗服务,诊中辅助减轻医生负担,提升诊疗效率和质量,24年一站式服务平台服务超50万名医生,小御医具备多项功能,覆盖全病种全生命周期,基于超十万例历史送检数据展示信息,2月揭露DeepSeq在预见大模型及配套,联合机构共建医学检验行业可信数据空间,公开首份数据资产目录,涵盖多学科超30亿数据,截至24年底有四款产品上架广州数据交易所[18][19][20] 公司优势及商业模式优化 - 优势:截至24年上半年可提供项目超4000项,涵盖11大类87项检验技术,有49家医学检验实验室、超750家合作共建实验室,服务网络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所在区域,新增实验室和检测项目数稳步上升,与行业可比公司相比各方面领先[22] - 商业模式优化:多个学科启动产能集中计划,24年上半年加大生产中心、综合诊断中心和技术中心建设,推进干湿分离管理和集中调度生产模式,有望节省成本,显现规模效应[22][23] 盈利预测及影响因素 - 盈利预测假设:医保支付改革、医疗资源下沉等趋势下,第三方医学行业中长期成长空间有望扩大[23] - 影响因素:IVD集采降低试剂采购成本,有望提升毛利率;医疗服务价格规范治理影响检测服务价格,利润端或受影响,预计24 - 26年公司毛利率35%、34%、33%[24][25] - 分业务拆解:医学诊断业务预计24 - 26年收入71.1、73.9、76.1亿元,毛利率35%、34%、33%;销售诊断产品业务预计收入增长,毛利率相对持平;健康体检业务中长期需求有望回暖,24年毛利率下降,中长期利润率有望恢复提升;冷链物流业务已建立跨省24小时医疗冷链物流服务网,依托数字化赋能优化服务体系[25][26][27] 费用及资产减值情况 - 费用端:24年期间费用率较高因行业整顿和检测量减少,中长期随着市场拓展、产能集中和数字化转型、医保改革和医疗服务价格规范治理推进,期间费用率有望下行[28][29] - 资产减值:24年预计计提信用减值损失6.5 - 7.2亿元,假设24年为7.2亿元,截至20年中报账龄两年及以上应收账款账面余额11亿,预计25 - 26年新减值损失5.3、1.2亿左右[29]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风险提示:政策风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医学检验质量控制风险、技术变革风险、资产损失风险、大股东质押风险等[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