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泰科20250303
301022海泰科(301022)2025-03-04 15:00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者公司 - 海泰科公司 - 车市科技 - 常州华威、宁波方正、银保三星等注塑模具供应商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海泰科公司情况 - 发展历程与地位:成立于2003年,是国内外注塑模具行业领先企业[3] - 核心客户:主要客户包括劳士康、普吉特等国际客户和第一联合、延锋等国内客户,服务主机厂覆盖欧、法、美、中众多品牌及新能源汽车品牌[3][4] - 产能规划:2024年开始IPO后400套模具陆续投产,预计2026年产能达800 - 1000套模具,注塑模具占主营业务60% - 80%[4] - 海外布局:在泰国设塑料零部件业务面向东南亚市场,在法国斯特拉斯堡成立公司服务欧洲市场,计划在中欧、东欧、美国收购小型模具工厂[4] - 注塑模具行业情况 - 市场规模:中国是全球最大模具生产和消费国,年产值约3000亿元,汽车注塑模具占三分之一约1000亿元,注塑模具占汽车模具一半,年产值约450 - 550亿元[3][5] - 市场份额:海泰科2024年前三季度注塑模具收入5亿元,市场份额约1%,预计产能释放后可达10亿元营收,市场份额2%左右[3][5] - 需求情况:需求与新车型开发和销量相关,新车型推出速度加快利好模具行业,行业增量缓慢且分大年小年[7] - 价值量:一辆普通乘用车约需500套注塑模具,总价值约8000万 - 1亿元[8][9] - 供应商与订单分配:主要供应商有海泰科、宁波方正等,接中大型订单,无公司能独揽一辆车所有模具[9][10] - 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区别:新能源汽车结构简化,单套模具价格低于燃油车,具体价格受品牌和出口市场影响[11] - 出口情况:海泰科70%以上产品出口欧盟高端品牌,毛利率较高但从22%降至18%,仍高于同行[12] - 车市科技客户结构变化:90%以上客户是一级供应商,2023年前十大客户贡献90%营收,2024年1 - 9月降至80%,主机厂直接采购占个位数,主要为比亚迪和吉利[3][13] - 海泰科订单与收入情况 - 在手订单:截至2025年12月,在手订单9.4亿元,同比增长22%[3][14] - 收入预测:未来几年模具产能约1000套,收入可达10亿元,或800套对应8亿元收入,订单到收入周期长,当年可转化40%,剩余50% - 60%在未来两三年内实现[3][15] - 海泰科泰国塑料零部件业务 - 营收情况:2019年开始布局,二期投产前营收8000万 - 1亿,2025年下半年半数产能,2026年完全达产后营收3亿元[16] - 客户来源:主要是国内在泰国建厂车企,还有宝马项目[16] - 单车价值量:每辆车使用2 - 3个塑料件,单价几百元,具体因产品类型而异[18] - 盈利能力:注塑成型有管理优势,毛利率可达20%以上,满产时22% - 25%,高于模具17% - 18%的毛利率[19] - 海泰科材料端布局 - 项目情况:2023年发行近四亿元可转债建设年产15万吨改性材料项目,预计2025年底试生产,2027年完全达产[21] - 市场表现:高端塑料颗粒年营收约17亿元,净利润七八千万元[23] - 研发策略:采取自我研发和复刻海外标准配方策略,以自我研发为主[24] - 应用领域:服务汽车产业链,关注低空飞行器、人形机器人等轻量化应用领域[25] - 海泰科业绩规划 - 2025年:预计模具收入约7亿元,塑料零部件收入1.2亿元,总营收约8.5亿元,净利润5500 - 6000万元,考虑可转债和股权激励费用可能降至3000万元左右[26] - 2026年:预计模具收入8亿元,塑料零部件收入1.5亿元,改性料收入3 - 4亿元,总营收约13亿元,净利润约9000万元[26] - 2027年:预计模具收入9亿元[26] - 未来三年:预计塑料零部件营收2 - 3亿元,改性材料乐观10亿元,谨慎6 - 7亿元,总营收19亿元左右,净利润1.5亿元[29] - 海泰科竞争优势与策略:虽为后来者暂无明显优势,但通过自主研发和外延并购提升竞争力,合适时并购获取项目[27] - 海泰科机器人领域布局:除peek材料外,关注仿生人、养老机器人等方向,开发电子皮肤、人形皮肤等技术,正寻找项目团队[28]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资产减值损失:信用减值损失源于2023年高合汽车停产应收账款和存货全额计提约2000多万元,及应收账款账期拉长,预计2024年后逐步平稳但仍会因账期拉长增加[30] - 各业务毛利率情况 - 塑料零部件:2023年前超30%,受汇兑损失和产能问题影响可能降至18% - 22%,未来有望维持22%以上[31] - 模具业务:上市前毛利率超30%,含运费实际26% - 27%,2026年预期回升至22% - 25%[31] - 新材料(改性料):目前约12%,爬坡中可能降至7% - 8%,产能稳定后可维持12%[31] - 新材料研发费用影响:上市后每年研发费用两三千万元,新材料业务发展后预计增至三四千万元,有一定压力但有助于提升竞争力[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