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涉及的公司和行业 - 公司:莱茵生物 - 行业:植物提取行业、天然甜味剂行业、工业大麻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莱茵生物发展历程与市场地位 - 莱茵生物 1995 年成立,2007 年上市,是我国植物提取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在天然甜味剂领域具龙头地位,最初以罗汉果和银杏叶提取物起家,后拓展业务,2011 年获 FDA 的 GRAS 认证并与嘉华股份签甜菊糖供应协议,2018 年第四代天然甜味剂基地投产并签分销合同,2019 年进军工业大麻项目,2022 年量产[2][3][4] 各业务领域发展情况 - 天然甜味剂领域:凭借高性价比和安全性占一定市场份额,2023 年全球天然气危机下市场规模 9.79 亿美元,预计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 13%,通过自建工厂和并购拓展产能,2024 年三个新产能投产可满足未来 3 - 5 年需求,主要产品甜菊糖苷和罗汉果苷采购和成本有优势,产能国内领先,新产品落地后将成主要营收来源,因人工甜味剂有潜在风险,天然甜味剂应用前景广阔[2][5][12] - 工业大麻领域:受 2018 年美国农业法案影响市场供给增加但监管不完善致供过于求,2024 年起集中开发雾化产品包括电子烟业务,通过电子烟文化领域找突破口,目标 2025 - 2026 年盈亏平衡,目前价格 300 美元/千克,市场供需格局持续改善,有望成未来 1 - 2 年收入增长点[2][5][13][29] 全产业链布局及优势 - 采购端采用“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机制,因广西桂林是全球 90%罗汉果种植地有区域优势;原料端集成优势降低采购成本,实现规模化、规范化种植,提高溯源能力;产品端与国际香精香料龙头企业签单实现规模效应,通过自建工厂和并购拓展产能,新工厂投产将释放生产能力[2][6] 近期增长点 - 新产能落地,三个新工厂投产可满足未来 3 - 5 年需求;合成生物项目量产,如 TAJRM 系列提高田野菊优质提取物产量;工业大麻雾化项目签三年协议,目标 2025 - 2026 年突破盈亏平衡点[2][7] 业绩表现与股权结构 - 随着 BT 项目转移,营收和利润上升,股权结构分散,前十大股东均为自然人持股,子公司业务规划清晰,如花园生物专注茶叶提取,多元化布局助于稳定发展和业绩提升[3][8] 茶叶提取物领域布局 - 通过收购华高生物成全国龙头,下游应用广泛,包括食品饮料、日化、医药和动物饲料,还布局小众植物提取物如槐花、红景天和积雪草,满足小型客户需求或提供综合配方解决方案[3][9] 管理层架构 - 管理层架构稳定,核心管理团队成员任职超十年,谢永富 2024 年 12 月起任代董事长兼代总经理,创始人在原材料采购方面提供支持,团队对市场需求和原材料周期经验丰富[10] 主营业务发展 - 前期 BT 项目占比多,2017 年起营收占比减少,2023 年无 BT 项目收入,目前主要营收源于植物提取业务,尤其是天然甜味剂和工业大麻提取物,2018 年签独家分销合同后进入快速增长轨道[11] 海外业务 - 自 2014 年以来海外业务占比高,稳定在 70%左右,得益于与海外头部客户签大规模订单,如与嘉华股份合作带来显著增长,海外市场仍是重要收入来源[3][14] 财务表现与预期 - 前期 BT 项目使总营收和归母净利润波动大,但总体呈增长趋势,2023 年罗汉果供给过剩致价格下滑影响净利润,2024 年起价格回归正常,预计净利润随总营收同步增长,毛利率稳定在 25%左右,费用率因海外工厂建设增加,产能释放后将优化,净利率预计维持 10% - 15%稳定水平[15] 行业整体情况与竞争格局 - 中国在全球植物提取行业占重要地位,2023 年全球市场规模 59.4 亿美元,中国达 38 亿美元,占比 63%,出口主要面向美国、日本、印度等国,2019 年以来行业整合加剧,中小企业减少,头部企业优势提升,天然甜味剂细分领域因健康需求增加应用范围扩大且有价格优势,有望推动行业发展[16][17] 全球天然甜味剂市场趋势 - 全球天然甜味剂市场呈增长趋势,消费者对健康饮食关注增加推动无糖饮料和低糖食品需求,甜叶菊提取物和罗汉果等天然甜味剂替代传统蔗糖和糖醇类产品,预计保持 10%以上复合年增长率,中国占全球 80%产能,国内市场规模 1.42 亿美元,占全球 19%,无糖消费趋势明显增速预计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18] 罗汉果发展前景 - 罗汉果是药食同源植物,提取物有健康属性,行业处于起步阶段但增长潜力大,中国是最大生产国,90%集中在桂林地区,莱茵生物有地理优势,从供需两端看行业将快速发展[19][20] 工业大麻及 CBD 提取物前景 - 工业大麻 THC 含量低、CBD 含量高,CBD 提取物有广泛医疗和商用价值,但政策限制监管严格制约行业发展,2023 年行业规模 53.8 亿美元,美国北美地区应用最广,2023 年以来行业有回升迹象,政策放开将为提前布局企业带来增量红利[21]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公司在原材料和配方方面,采用非公开原料和配比方案,提高竞品复刻难度,与下游客户建立稳定关系,自建子公司并与外部高校及公司合作建立产品配方服务研发中心,有独立质检中心,是首家取得 GRAS 认证企业,精准营养食品等国家实验室能满足质量要求[24] - 公司通过制定比同行更高价格获得产品溢价,因终端客户对高质量植物提取物需求高、价格不敏感,且需求量分散,签订合同时能实现更高利润[25] - 公司第四代植物提取工厂 2017 年全面投产,年处理量突破 6 万吨,2024 年生物发酵专业技术工厂和合成生物车间投产,提高整体产能,腾出主提取工厂部分产能用于其他植物提取物生产,收购华高生物在茶叶和虎杖提取物领域建立龙头优势[26] - 公司下游客户遍布全球,在国内桂林、上海,美国洛杉矶以及意大利等地设营销中心,覆盖欧洲、美洲和亚太市场多个国家,客户群体包括达能、雀巢、可口可乐等 C 端企业和 B 端企业,B 端采购量大,C 端采购量小但大公司为产品质量背书,提高客户粘性[27] - 2017 年以来公司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占比达 50%,与佳吉股份、芬美意签合同有订单完成情况,2023 年后与万事利签新五年合同,总计销售额最低 6.8 亿美元,年均 1.36 亿美元订单[28] - 2025 年增长点包括天然甜味剂工厂,若产能利用率达 80%,将释放 12 亿人民币产值和 1.3 亿人民币净利润,后续年产值可达 14.87 亿人民币,净利润 1.62 亿人民币;合成生物学领域车间全面达成后年产值超 10 亿元[29] - 预计公司 2024、2025 和 2026 年的 EPS 分别为 0.29 元、0.34 元,对应 PE 分别为 26 倍、22 倍,公司处于红利期释放赛道,估值应超 30 倍,具备买入价值[3][30]
莱茵生物2025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