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机器人近况解读 - 工控最强音
300024机器人(300024)2025-03-11 15:35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机器人行业 - 公司:资源电信、小米、英伟达、比亚迪、富林精工、致远、卧龙电驱、浙江新的机器人、上海资源、伟创、科达利、台湾盟力、新旺达、郑宇、正域公司、金阳股份、国华智能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资源电信 - 2023 年 8 月发布第一代原型机 AG bot,2024 年底生产九百多台,截至 2025 年 1 月达千台,成国内首家达千台量产能力的机器人公司之一,计划 2025 年达数千台[2][3] - 2024 年 12 月启动浦东临港量产工厂,是全球第二座专门生产人形机器人的工厂[2][3] - 发布国内首个通用具身基座大模型“勾 one”,采用自身算法,对标 DeepMind 和 ChatGPT,关注能耗和外部大模型创新,开源促进国内生态建设[2][9] 2. 小米 - 将在北京亦庄展示第二代原型机 number one 铁大,展示柔性抓取和毫米级运动控制技术,计划 4 月量产,应用于家庭陪护、教育辅导和制造产线等场景[2][4] - 2022 年 8 月发布第一代铁大后市场曝光少,新一代产品引资本市场高度期待,2 月宣布推进制造产线分阶段落地[4][5] 3. 英伟达 - 3 月 17 日举办 GTC 大会,预计发布大量机器人相关信息[6] - 去年三季度选台湾地区合作伙伴和产业链公司为机器人落地做准备,进入研发和小批量生产阶段[6] - 去年 GDC 大会推出 G200T 人形机器人模型,具备语音识别、模仿人类动作、协调学习等能力,构建三个与数字孪生技术相关的平台[6] - 与比亚迪在智能化工厂和自动驾驶方面深入合作[2][6] - 2024 年 3 月与伟创、科达利及台湾盟力签订合作协议打造模组[16] 4. 富林精工 - 2024 年 10 月与致远合作组建合资公司安努智能,持股 20%,负责机器人应用系统解决方案等业务,获汽车零部件和光伏领域优先授权[4][11] - 2023 年开始市场调研和技术预研,拓展行星和谐波两个电关节平台,2024 年底批量交付产品并贡献营收,投入两亿用于测试设备及产线布局[12] - 发布与宁德时代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投资四亿参股江西升华,拓展汽车及智能机器人创新领域零部件及关节合作机会[12] 5. 卧龙电驱 - 采用低空经济与人形机器人双轮驱动战略,子公司希尔机器人涉足工业及人形机器人领域,牵头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园,是致远关键供应商之一[4][13] - 间接持有宇数科技 0.15%股权,无框电机及关节模组形成联合研发体系[13] - 是国内领先的新型航空器电动力系统供应商,与多家知名企业有广泛合作,产品覆盖不同大小工业无人机及 EVTOL 飞行器[13] 6. 科达利 - 与 T 在斜波减速器领域合作,通过合资公司柯蒙接触特斯拉,预计今年出第一代产品样品[17] - 密切接触并合作其他国内人形机械及工业机械公司[17][18] 7. 新旺达 - 在消费电池和动力储能电池领域有强大技术研发实力和成本控制能力,切入小米机器人赛道有天然优势[19] - 人形机器人产能集中于消费电子、电芯及动力储能产品,小型圆柱产能相对不足,若产能释放可切入互联网巨头人形机器人供应链[19] 8. 郑宇 - 成立马叮机器人子公司,专注行星滚珠丝杠,产品精度达 C3 至 C5 级别,具备中试量产能力,2025 年 4 - 5 月批量推进自动化中试线规模投产,产品迭代至第三代,减重约 50%[20] - 布局无框力矩电机铁芯业务,与汇川技术联合开发无框力矩电机,切入机器人市场[20] 9. 正域公司 - 在模具结构件和电机铁芯两大核心业务布局,有协同效应,2025 年预计综合营业收入达约 90 亿元,同比增长 20% - 25%,净利润预期 4.5 亿元,主业合理市值约 100 亿元[21] - 在机器人市场业务确定性高,框力矩电机等业务未来在产业链中或占更强位置,具更大估值弹性[21] 10. 金阳股份 - 上市前引入小米制造作为战略投资者,小米持股 2.51%,产品应用于传统消费电池领域,与小米有合作基础,尝试接触国华智能深化与小米合作[22] - 2025 年结构件业务预计营收 14 - 15 亿元,虐待产品营收预计约 5 亿元,总体营收超 20 亿元,同比增长 40%左右,净利润预期 1 亿元,主业合理市值约 30 亿元,与机器人相关业务具估值弹性[23][24]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中国企业在机器人运动控制、小脑算法及执行器控制方面领先,但在 AI 大脑处理复杂问题及泛化能力方面需提升,数据获取成本高且共享困难是挑战[2][7] - 机器人自上而下能力面临行动预设与实际情况调整、指令输入方式复杂等挑战,国内企业在这方面加速超越海外,但数据采集和训练是瓶颈,致远在数据采集和仿真优化方面有进展[10] - 公司全资子公司浙江新的机器人与上海资源签订场景应用合作协议,在矩阵智能技术共享等方面联合推进,推动计算机器人在特定工业场景智能化生产应用[15] - 过去两年公司电机业务收入和业绩低迷,但在传统电梯板块有释放 10 - 15 亿业绩的能力,中期若回到 15 亿左右利润水平,市值可达 200 - 300 亿元,考虑其他潜在市场空间,估值还有提升空间[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