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行业: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有色金属行业、化工行业、汽车和新能源板块、军工和机械板块、可转债市场、科技消费领域 公司:未提及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债券市场 - 波动原因:源于政策预期变化和宏观经济数据影响,春节后宏观叙事改善,尤其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提振信心,房地产和地缘政治有质变,但调整依赖经济数据和融资需求,非强劲政策预期;降息预期降低致利率向常态修复[2] - 宏观经济数据影响:2月社融和信贷总量好但结构未改善,对公贷款同比少增5300亿,居民中长期贷款减少1150亿、同比多减112亿,或与早偿有关;政府债净融资2月达1.7万亿、同比多增1.1万亿,今年总量13.9万亿,支撑社融增速超8%,但企业资金活化程度不高,大行缺负债压力明显;数据未完全验证宏观叙事,经济环比下滑或重现宽松政策预期[4] - 前两月经济数据表现及影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5.9%超预期,服务业指数5.6%较去年四季度回落,前两月GDP增速约5.3%高于全年目标;投资总体增4.1%,制造业投资增9%,广义基建投资增9.9%,房地产投资降9.8%,基建和制造业带动作用显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4%略低于预期,受价格因素拖累,全年消费拉动作用被看好;总量情况好但内生性动能未完全恢复,多依赖政策驱动,基本面长期担忧缓解但结构性问题仍存[5] - 2025年经济增长驱动因素:主要是政府消费和财政政策,投资可能疲软,出口有不确定性,关税压力不超预期出口或走弱,但进出口增速不一定大幅下滑,实现全年5%增长目标有亮点,财政收支进度如期完成目标不难实现[6] - 当前利率水平及走势:当前利率在1.8%-1.9%,向下调整空间有限,此前1.6%低点反映悲观经济和强烈降息预期,现预期回摆难回低点;基本面未明显好转但政策重估基本完成,关注房地产持续性和关税情况,无重大风险利率高位震荡是大概率事件[7] - 短期风险和机会:面临银行季末报表修饰和理财赎回风险,但赎回情况不严重;长端超长端品种高位震荡、波动大,建议观望;中短端品种机会明确,如信用品种进入正开利状态,存单及资金在2.0%以下有吸引力[8] - 下半年走势预测:存在不确定性,三四季度通常是政策高发期,经济环比下滑政策或加码推高利率;关注房地产市场全年筑底企稳,全年走势预计呈N字型,上限2.0%-2.1%,对配置盘有吸引力且支撑力较强[9] - 面临挑战:前期债市透支货币政策预期落空,市场对整体宽松预期进一步修正;股市波动率降低,债市波动率上升;理财自建估值等平滑业绩方式被监管叫停,固收类产品净值化转型,下跌赎回负反馈机制放大债市波动率,债券夏普比率回落,持有体验下滑[17][18] 股票市场 - 近期表现及未来展望:近期表现偏强,大盘指数有望继续上涨,做多情绪强烈,两会后虽理论上有风格切换但实际大家普遍看好股市,两会后政策落地博弈、小作文等引导风险偏好和资金流向,资本市场考核机制改革对沪深300有利,央国企股票、高股息股票等主题价格便宜有吸引力[10] - 大盘股和科技股表现预期:从资金和估值平衡角度,大盘股表现预期高,强化指数推动上行;科技股调整幅度不大专利效应和指数表现好,调整较多则表现中性偏好;市场主题从科技一枝独秀转向顺周期、消费、高股息等多领域[11] 其他行业 - 值得关注的行业:有色金属和化工行业依赖供给侧政策,四月中旬前有产能博弈;汽车和新能源板块关注转型能力,如机器人技术、AI电源等领域,企业在固定资本投资或融资需求方面有优势;军工和机械板块受深海科技等题材利好影响[12] - 可转债市场:存在股市风格切换、债基赎回、再融资政策松动三个阶段性扰动因素,高价高估值品种面临较大压力,优质新券更具吸引力;择券可从相对便宜且性价比高的新券、符合股市风格和板块切换方向的低位中大盘品种、公司自身阿尔法突出的低评价个券三个层面选择,还可关注底部反转逻辑挖掘调换博弈机会[13][14] 全球资产轮动及政策影响 - 全球资产轮动趋势影响:年初以来全球资产轮动速度加快,美国优势弱化,资金回流非美国家或母国市场;出现股债跷跷板和东西跷跷板效应,宏观驱动时易股债轮动,流动性风险时同涨同跌;科技股估值修复由产业逻辑推动,宏观逻辑主导债券市场变化,两会后市场交易逻辑从科技主导向政策、宏观主导转换,经济数据总量偏强但投资消费分化,货币宽松预期存在但不紧迫[15] - 两会政策对科技消费领域影响:全方位支持科创企业发展,提振股票市场信心,对消费有政策提振作用,改善市场风险偏好;扩大内需政策出台,带动股市行情,推动大消费板块发展[16] 中美股票市场 - 近期表现及逻辑:中美股票市场表现分化,美国股票因前期估值高调整,上周标普500指数和道琼斯指数累计跌幅超2%,中国A股和港股表现相对韧性强;从宏观逻辑主导转变为资金配置逻辑主导,美资流出美股,国内A股科技蓄势待发,两会利好带来双向确定性;未来关注增量政策、外资情绪及AI应用落地节奏,从跷跷板现象中挖掘资产配置逻辑[20]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从去年底以来,监管对股市关注度提升,包括稳住楼市和股市、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优化公募基金长期考核机制等,系统性降低股市波动率,实现配置资金增加的反馈机制;低利率环境下纯债回报低,固收加和混合配置产品业绩取决于把握股债强弱切换和结构机会;本轮结构性行情中,大消费板块未明显上涨,高股息带来相对价值高胜率,低估值对应高赔率,加上宏观政策和波动率驱动,促进股市跷跷板效应[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