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人形机器人、伺服电机、螺纹磨床、滚动功能部件、数控磨床 - 公司:固高、华中、智原、智冠、心动纪元、日发精机、秦川机床、华辰装备、浙海德曼、沃尔德、汉江机床、敏嘉机床、晨光数控、科大国创、舍弗勒、三井经济、恒力、贝斯特、南京工艺、莱斯特瑞德、Zinus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投资机会 - 人形机器人产业落地优先关注“大脑”和“小脑”方向,小脑控制层需求提升,为固高、华中等工业大脑企业提供投资机会,传感器和新零售领域也值得关注[1][2] - 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加速,多家国产厂商有量产目标,硬件需求上升,四轴制造中螺纹磨床供给短缺,国产替代空间广阔,国内螺纹磨床行业具投资机会,100万台机器人对应约60亿元市场[1][3][4][7] - 线性执行器在人形机器人中应用前景看好,通过国产化和专机化开发新设备及优化工艺可降低成本,提高渗透率[1][9] - 降低制造成本可通过国产化和专机化、采用以车代磨或以铣代磨等成熟技术路线,浙海德曼在车床升级方面有优势,秦川机床在旋风铣设备领域领先[3][10] - 设备供给问题 - 四轴制造中螺纹磨床供给短缺,应用面窄且供给规模小,现有机床体积大不适合加工人形机器人反射性型滚珠丝杠,进口成本高[4][5] - 人形机器人产业化面临设备供给不足风险,但“铲子股”投资机会确定,硬件需求大但供给稍跟不上[6] - 企业优势 - 华辰装备在螺纹磨床领域技术领先,产品线覆盖导轨磨床、内外螺纹磨床等,亚微米级模具中心可加工精密零部件,满足广泛下游需求[1][8] - 秦川机床在旋风铣设备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刀具市场潜力巨大[12][14] - 浙海德曼在车床升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实现机床性能全面提升[12] - 沃尔德在超硬刀具领域有一定突破,并已实现部分头部客户出货[14] - 技术工艺优势 - 硬车削工艺可提高反射型滚珠丝杠螺母的加工效率和表面光洁度,能替代或简化磨削工序,优于传统数控车削[11][13] - 旋风铣技术是成熟工艺,加工效率高且表面光洁度优异,可有效替代或简化磨削,秦川机床专门生产旋风铣设备[14]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丝杠生产周期:C5级丝杠通常需1至3小时,C3级可能需五六个小时,C1级可能需七八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15] - 国内数控磨床企业:原先主要供应商包括汉江机床、敏嘉机床和晨光数控,秦川机床技术成熟度最高,新兴企业中华晨积累丰富,产品附加值高,实现国产替代,国产磨床售价一般在200万至300万左右[18] - 微型滚柱丝杠加工难度:取决于具体配置及设计,小尺寸零件加工时间可控制在几分钟内,3C行业小型机床企业技术实力可能略弱[20] - 导轨磨床:技术壁垒高,与四杠配套使用,属于大型重型设备,制造复杂且成本高昂,桦晟的导轨磨床相对成熟,与贝斯特等企业已有初步合作[22][23] - 外螺纹磨床:已实现多家教育机构销售,参与国家项目,科大国创今年可能成为滚动功能部件行业内设备齐全的企业[24] - 国内磨床与三井对比:国内磨床精度与三井存在差距,但影响较小,三井订货周期长,产能扩展困难[25] - 三井保证机床质量方式:通过厂房空调系统、地基以及加工过程中的刀具切削等融入大量人工经验,确保机床表面一致性,短期内难以大规模量产[27] - 大型机床稳定性关键因素:铸件质量,需长时间风吹雨打释放内应力,生产需长期准备和历史积累[28] - 华晨内螺纹模具厂:暂未正式发售,预计今年有进展,技术路线从高难度机床切入,定位和性能可能更强[29][30] - 国产与进口磨床差异:进口磨床加工一根丝杠耗时40分钟,国产约需1小时,进口磨床价格高,国产磨床未来可能定价约200万左右[31] - 国产滚珠丝杠与进口对比:精度略低,但能满足基本要求,可通过增加设备数量弥补单台设备效率不足[32] - Zinus模型订单采购公司:恒力和贝斯特此前订单量集中,仍有扩产计划,订单相对紧俏[33] - 国产设备采购情况:高端设备仍以进口为主,人形机器人需要的小型磨床预计会采购一定量国产设备[34] - 三井小型磨床:不清楚是否已量产,研发周期关键在于三井是否有动力推进项目[35]
人形机器人量产加速,关注铲子股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