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医药行业、创新药领域、医疗器械行业、IVD(体外诊断)行业 - 公司:恒瑞医药、百济神州、信达生物、智晶制药、科伦博泰、康方生物、泽璟制药、诺诚健华、一方生物开普云资产、中国生物制药、石药集团、迈瑞医疗、新产业、惠泰、归创通桥、微创医疗、仁新、爱博、远大威高股份、康基医疗、金石亚药、欧普康视、CXO 行业 [3][11][12][14][17][18][22][23][26][30]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政策变化 - 集采政策优化:两会强调“优化集采”和“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回归市场化竞争机制,缓解行业估值压制,利好差异化和品牌产品,降低非医保支付品类价格干预风险;新集采政策征求意见稿优化价格竞争机制、动态调整集采药品支付标准、强调仿制药质量与疗效评价并加强监管,优化医保支付环境,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2][3][4][8] - 医保支付价政策:以明确文件支持,给予品牌药等市场化定价认可,让生物医药市场回归市场定价机制,提升行业整体估值;2026 年底前中国所有 DRG 将全面落地,需重新甄选评估有临床获益和患者刚需产品的价格潜力 [5] - 医保政策转向:从费用节约转向健康优先,优化集采政策,强化质量监管,建立药品耗材追溯机制,减少医保资金跑冒滴漏,提高医药终端合规性,释放资金缓解医保基金压力;健全多层次医疗支付体系,打开医药行业支付空间 [27] 2. 创新药发展 - 商保助力:商保推进速度加快,中国保险业协会推出商业健康险目录,涵盖更多创新药等;一线城市预计今年 6 月 30 日前大部分落地城市定制险,上海“全药保”将为创新药和创新服务带来新支付契机,商业保险市场预计超万亿规模,支撑行业发展 [6][7] - 企业表现:多家企业如恒瑞医药、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等预计实现首次或持续盈利,可能推出重磅产品;对外授权合作增多,中国生物制药产业能力获全球认可 [3][9][11] - 新兴赛道:ADC、新一代 O 类生物、TCE、口服自免赛道等展现积极数据和全球合作潜力,如科伦博泰、康方生物、泽璟制药、诺诚健华等企业在相应赛道表现突出 [3][13] 3. 医疗器械行业 - 发展前景:高值耗材市场渗透率低,国产替代空间大,血管介入、骨科、眼科等细分行业表现强劲,国产品牌如迈瑞医疗逐渐崛起 [3][17][18] - 卫生经济学效应:高值耗材和体外诊断试剂效应显著,2025 年将成为相关产品商业化元年,国产创新医疗器械如 PFA 产品有较大发展潜力,商保纳入支付体系将促进国产替代率和行业增速 [20] - 行业格局:国产医疗器械技术实力与国际巨头不相上下,在研发、迭代及商业化推广方面具备较强实力;高值耗材领域受集采影响,但骨科市场受益于老龄化趋势向好;IVD 行业将在集采和库存扰动下迎来估值修复 [21][22] 4. 商业健康险发展: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惠民保产品普及,已覆盖全国 200 多个城市;第二步惠民保升级,2025 年为升级元年;第三步进入鲶鱼效应阶段,转化为赔付率较高的中高端商业健康险产品,预计未来 5 - 10 年带来几千亿级别增量支付来源 [16] 5. 行业盈利预期:2025 年,由于商保增量支付、集采优化及加快结算速度等因素,预计医药行业收入、利润和现金流出现预期反转,涵盖传统药品和医疗器械尤其是高值耗材方面 [3][19]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港股表现:港股创新药企整体呈现估值修复趋势,部分企业如中国生物制药和石药集团仍处于底部区间;港股小市值医疗器械公司账上现金充裕,有望先迎来估值重估,中长期大型龙头公司估值提升更具确定性;港股传统企业如远大威高股份主业盈利稳定,创新业务发展前景值得关注 [12][23][26] - 医疗器械并购:医疗器械领域并购活动活跃,医院手术量受合规管理等影响,部分公司毛利和净利水平保持高位,政策反转下估值及未来增长确定性有望提升 [25] - 医保政策转向影响:创新属性增强,二季度创新药数据发布支撑板块,部分仿创药企业和单一产品占比高的公司可能迎来估值提升;多元化支付使高价高质耗材应用增加,生物医药板块盈利性、现金流和政策预期改善;大量 out licence 和产品出口显示国际化亮点,关注疫苗出口等方向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