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涉及的行业 激光雷达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纯视觉方案的局限性 - 强光下易出现眩光和局部致盲,难以有效实时判别视野内危险情况和路面状况[1][2] - 视觉切割和识别困难,如大货车载树与背景融合难识别,增加研发难度和潜在风险[3][4] - AB识别不及时,通过多帧比对判断,留给执行和决策机构时间不足,可能导致刹车问题[4][5] 激光雷达方案的优势 - 可远距离准确捕捉与前车距离,避免纯视觉方案的问题[5] - 激光雷达方案是纯视觉加各类传感器再加激光雷达的融合方案[6] 毫米波雷达与激光雷达的对比 - 两年前毫米波雷达价格有优势,若激光雷达不能有效降本,可能受其冲击,但毫米波雷达探测能力远不如激光雷达[8] - 激光雷达波长为纳米波段,毫米波雷达波长为毫米波段,两者波长相差100万倍,导致探测精度有几何级数差异,激光雷达探测精度以厘米为单位,毫米波雷达误差为米级,可能出现误识别和误触AEB的情况[9][10] 市场最佳实践方案 - C端市场最接受的方案是视觉加激光雷达为主力,部分车型用毫米波雷达在恶劣天气做备份[11] 激光雷达的发展趋势 - 价格门槛降低,主流产品采购成本降至千元级别,预计今年15万及以内车型也能装载,市场规模将放大[13][18] - 各公司将推出性能显著提升的激光雷达,有高清和集成CS能力两个方向,能为自动驾驶带来优势,降低预控制处理器和软件的负载[14][15][16] 激光雷达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 汽车领域:C端市场拉动,主流品牌推动,边缘车型搭载实现爆量销售,激光雷达搭载率高于市场预判,海外合资车企如新款奥迪A5也将搭载;今年和明年主战场将从25万以上车型渗透到15万及以内主流价格带车型[17][18][22][23][28] - 机器人领域:应用如火如荼,如春晚亮相的雨树机器人、波森动力机器狗等已普遍搭载,可用于机器人关节运动监测和操作辅助[23][24][25] 激光雷达的价格带 - L4的robot taxi和robot bus用的激光雷达单颗价格最贵,要求360度环视和高可靠性;中高端车型激光雷达价格在4000 - 5000元甚至更高,且可能配多颗;主流L2中端车(25 - 40万价格带)搭载一颗约3000元的激光雷达;15万左右车型搭载一颗1000 - 2000元的入门级激光雷达;机器人用激光雷达价格带在千元到过万,目前是培育市场;载人robot taxi用激光雷达价格在几千元;无人机用激光雷达部分可能达几万[31][32][33][34][35][36] - 未来乘用车激光雷达价格带可能为一千多到三千多,之后可能增加到一千多、三千多到五六千三个价格带,L4激光雷达未来两年价格相对稳定[37][38] 激光雷达的技术路线 - 转镜式:运动部件中低速运转,易做到车规级高可靠性,但实现高线数依赖大量激光头,主流公司采取芯片化措施缓解问题[39] - 振镜式:使用较少激光头,光电负面成本低,降本潜力大,但有高速弹动难点[40] - 大功率激光器(1550激光器):体积大、价格昂贵,用二维转镜形式扫描,降本阻力大,主要用于贵车型,渗透到便宜车型难度大[41][42] - Flash激光雷达:无运动部件,高度半导体化,在生产制造、品质把控和可靠性方面有优势,短距离(20米左右)纯固态激光雷达已上市,长距离尚在研发[42][43] 行业竞争与发展 - 国内实现乘车量产的激光雷达公司不多,竞争日趋激烈,关注订单定点情况有助于判断市场占有率演变[44] - 头部激光雷达公司凭借订单优势,更有利于实现新技术路线激光雷达的量产落地、降本和使用[46] 模型训练问题 - 激光雷达升级或不同品牌切换可能导致数据处理和模型再训练,不同品牌不同系列切换时,原大模型数据兼容性低,重新训练可能性更高[47]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部分消费者愿意为激光雷达和高阶辅助驾驶额外付费,如零跑某款车73%的订单选择带激光雷达版本[21] - 2025年8月将在十万元级别推出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广汽集团新能源品牌预计在十四五万价格带标配激光雷达[22] - 一些车型定点时间在两年前,研究机构可能因转化周期忽视相关信息,有效跟踪有助于做出前瞻判断[45]
聊聊智驾:激光雷达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