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车路云专题解读
2025-04-28 23:33

纪要涉及的行业 车路云一体化行业、智能网联汽车行业、汽车芯片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车路云一体化建设现状与发展 - 政策驱动建设加速:2024 年 1 月工信部联合五部门发布通知,明确政策导向,各地和车企积极推动建设;2025 年 4 月发布支持政策,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车路云一体化建设加速推进[2][3] - 财政投入情况:2025 年预计约 1000 亿元预算内投资用于地方先行先试及开工建设项目,专项债规模约 3000 多亿元用于车路云及相关基建和数字化转型;以北京为例,2024 年投资规模约 99.7 - 100 亿,全国投入大,需社会自筹与市场参与[2][4] - 建设重点与创新场景:各地积极推进智能驾驶与 V2X 通信相关项目,重点关注智能驾驶技术发展、V2X 通信技术应用,创新场景包括智慧停车、公交、物流等系统,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水平和居民出行体验[2][4][5] - 建设节奏与重点项目:2025 年 4 月起项目密集落地,进入加速建设阶段,政府对速度和质量要求高;各地有多个重点项目,如无锡 3.59 亿元项目、北京近 1000 万元勘察项目、杭州约 4000 万元建设项目等[6][7][8] 自动驾驶发展模式 - 单车智能与车路协同关系:两者是互补关系,单车智能强调车辆自身硬件配置及算法能力,车路协同将部分主动权交给公共管理系统,通过云端算力实现更高效的资源优化[15][16] - 应以车路协同为主发展:从行业和市场资源最优化应用角度,车路协同涉及公共交通大规模活动,需政府或授权组织管理,将部分计算任务交给云端可提高整体效率,实现最优资源配置[18] 技术融合与协同 - 软硬件协同:车辆测试中,高阶自动驾驶发展中车辆芯片算力最大化、传感器配置优化等技术能与道路测试良好协同,边缘算力和云端算力结合可实现超视距功能[17] - 数据融合与信息补充:车辆硬件可通过云端传输数据给人工智能系统,构建道路协同场景,单车采集可补充未被路端传感器覆盖的交通参与者信息[21] - 硬件互动联系:计算单元、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硬件通过融合算法生成数据与路端联系[23] - 软件互动联系:软件层面中间件提供通讯和数据传输及调度功能,应用软件在车载屏幕显示数据及警告信息,OBU 具备 BTRX 通讯技术实现数据通信[24] 车企动力与云端应用 - 车企动力:当前车企在 V2X 技术设备及更高阶自动驾驶通信方面动力依然较高,主要试点企业积极参与相关建设,配合车路云一体化,但多数车企选择部分车型配置硬件和软件[24][25] - 云端解决方案进展:云端解决方案发展有先后顺序,20 多个主要试点区域取得较好进展,如快速救援、智慧路口等解决方案落地实施[26] - 云端技术应用案例:导航系统超视距信号灯读秒功能、绿色通道技术在一线城市全面覆盖或推广,上海落地高速公路和快速路 V2X 预警服务[27][28] 汽车产业政策与市场 - eCall 系统发展:海外 eCall 系统推进迅速,国内 eCall 及 ACS 建设逐步推进,相关部门正研究制定标准[29] - 新政策预期:预计 2026 年正式批准新政策并实施,不追溯既往,仅适用于新出车辆[30] - 对乘用车市场影响:中国乘用车市场平均销量约 3000 万辆,TBOX 渗透率 70% - 80%,新能源车改造成本约两三百元,燃油车低配车型改造成本约七八百元[32] - 欧洲市场启示:欧洲市场救援后市场健全,中国若推行全民性强制性政策,需加强救援体系建设,高端品牌可接入第三方服务提升竞争力[33] - 后市场情况:后市场需求存在但难度较大,欧洲无追溯既往安装 EQRx 先例,国内不强制安装,第三方企业可能推动但对低价车型消费者吸引力有限[34] 汽车芯片国产化 - 国产化水平:2025 年国产座舱芯片国产化水平约 15% - 20%,自动驾驶域控芯片国产化水平约 40 - 45%[34] - 市场份额:地平线产品不会全面替代其他品牌,在中档芯片领域市场份额预计最多占 80%,剩余 20%留给其他玩家[34]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无锡财政结构为中央财政占比 30%,省级财政占比 20%,地方财政占比 20%,地方企业自筹资金占比 30%[14] - 2024 年 6 月国家多部委联合披露 9 个联合试点主体,上汽使用主体为赛可出行,后续政策更新涉及具体试点城市及领域[24] - 有公司推出接送小朋友车辆停靠收费服务引发居民困扰[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