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涉及的行业 可控核聚变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行业进展:合肥 EAST 项目提前两月启动并首次演示发电能力,ITER 完成核心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组件建造,环流 3 号改造等项目启动招标,总投资达数亿元[2] - 产业化进展:从科学验证转向工程验证,建设和设计招标持续启动,2027 年左右工程可行性实验堆将运行[3][4] - 中国贡献: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和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国家级项目,民营企业实现实验装置快速迭代,合肥创造新的世界纪录[5] - 全球举措:美国、英国、日本、欧盟等主要经济体发布政策和路线图,推动可控核聚变商业化[1][6] - 发展趋势:各国科研及工程验证落实,资本市场关注度增加,形成共振效应加速产业化[7][8] - 发展方向:商业化预计在 2035 年或 2040 年后,此前进行实验堆建设和设备招标,2025 年后技术进步明显[1][9] - 驱动因素:人工智能提升控制和装置设计能力,二代高温超导材料提升磁场强度并降低成本[3][10] - 海外进度:2025 年以 CVD 设备为代表的项目进入招标阶段,预计下半年更多项目招标开工[11] - 设备端情况:设备在总投资中占比高,随着项目招标,设备端将受益于市场规模增长[12] - 市场规模预期:实验堆建设、新兴技术和海外商业化推动行业提速,扩大市场规模[13] - 2025 年趋势:被认为是行业重要元年,项目进入建设装备阶段,潜在投资者规模几百亿量级,产业链进入订单兑现阶段[3][16] - 产业链关注环节:实验堆建设核心环节包括磁体系统、偏滤器等,应关注涉及核心组件制造的企业[17] - 关键节点:从科学验证迈向工程验证,2027 - 2030 年国内部分项目预计运行,2025 年进入攻坚阶段[18]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截至 2024 年,全球惯性约束聚变堆约 45 座,托卡马克路线装置约 22 座,单座托卡马克装置总投资约 12 亿美元,若采用高温超导技术设备端市场规模可达 148 亿美元[14] - 中石油参股中国巨源新能源,持有 57%股权,宏基资本持有 20%,鼎石资本持有 11.8%[7] - ITER 项目中磁体系统成本占比达 28%,高温超导技术下磁体成本仍占 12%左右[17] - 涉及核心组件与设备制造的公司有联创光电、永鼎股份、银龙股份、金达股份、国光电器和能智能等[17][19]
可控核聚变深度:终极能源的短期变化与后续展望
2025-05-06 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