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零食行业 - 公司:盐津铺子、甘源食品、三只松鼠、卫龙美味、万辰集团、玛氏、亿滋、联合利华、雀巢、百事、海大集团、好想你、达利食品、鼎丰控股、上好佳、大同集团、卡乐比、易思国际、奥利奥中国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东南亚零食市场整体情况 - 东南亚零食市场规模约 1500 亿元,为中国市场三分之一,增速快于中国,竞争格局分散,对外资开放,是中国零食出海必争之地[1][3][4][15] - 东南亚正值品类升级和渠道变革窗口期,中国零食出海有望分享渗透率和市占率双重提升,长期单品牌份额可达 3% - 5%,合计份额 15% - 20%,对应增量超 200 亿元[1][4] - 东南亚本土品牌强势但集中度低,CR5 仅 30.6%,CR10 仅 44.4%,第一梯队国际巨头份额 5% - 8%,第二梯队份额 1% - 3%[1][6] 东南亚各国市场情况 - 印尼:最大存量市场,占比 40%,规模 79 亿美元,过去五年 CAGR 1.9%;风味零食与韧性饼干替代传统糖巧;线下主导,杂货店比例下降,CVS 成第二大渠道;本土强势但集中度低,CR3 31.6%、CR5 42.2%,海大集团份额 18.2%领先[6][7][8] - 菲律宾:持续增长,人口规模仅次于越南,五年复合年增长率略快于东南亚整体;风味零食占比 49%引领增长;杂货店和商超统治线下,CVS 不成熟;本土品牌鼎丰控股占比 27.7%领先,甘源食品占比约 9.9%[10] - 泰国:整体容量约 32 亿美元,增长慢,过去五年 CAGR -0.6%;风味零食是核心品类但增长慢,甜饼干增速快;线下商超和 CVS 主导,CVS 扩容抢占杂货店和商超份额;竞争格局分散开放,中国企业可凭供应链和性价比抢占份额[12] - 越南:核心引擎市场,过去五年 CAGR 5.8%;风味零食品类扩容引领增速,年均增长率 7.6%;传统杂货店主导,商超抢占份额,现代化渠道占比低有变革空间;竞争格局分散开放,仅一家本土品牌居 CR5 之列[13] - 马来西亚:当前容量约 15 亿美元,过去五年 CAGR 2.1%;风味零食品类增速领先;三大线下渠道分布均衡,现代化渠道替代传统杂货店;竞争格局分散开放,外资品牌主导[15] 中国零食品牌优势与挑战 - 优势:供应链完善、产品创新、策略灵活;多地布局经营效率和品牌声誉优于本土品牌;通过风味零食弯道超车,具差异化和性价比优势;品类丰富度、口味推新、包装新潮持续迭代,有国内直播带货等经验可借鉴[16] - 挑战:面临本土化和货架壁垒挑战,需迎合不同法规、认证、口感及包装,攻破各国主流渠道货架准入[3][17] 出海策略与打法 - 初期内生搭建品牌、渠道及产能,设置专业组织本土化运营;核心市场锁定越南、马来西亚、印尼及泰国;产品端主打优势品类并本土化口味调整,渠道端设立海外组织开辟分销网络,产能端供应链出海,品牌端借力新媒体新渠道影响海外用户[1][4] - 抓住传统杂货渠道被现代渠道改造机会,发挥量贩折扣、直播种草及跨境电商等新生渠道优势[3][17] 优选个股 - 品牌端优选盐津铺子、甘源食品、三只松鼠及卫龙美味,产业链优先关注万辰集团,这些公司供应链完善、产品创新策略灵活,有望突破[3][5][26]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印尼本土零食企业强势源于贸易保护政策壁垒和宗教信仰影响,其他产品需清真认证增加进入难度[9] - 菲律宾本土品牌统治力强源于二战后零食产业链升级完善[11] - 泰国疫情后经济复苏慢,消费谨慎甚至滞胀[12] - 越南甜饼干占比提升反映品类升级阶段[13] - 马来西亚多种品类齐发反映增量市场扩容趋势[15] - 印尼麦娜集团、日本卡乐比、美国伊兹国际是海外市场拓展成功案例,为中国企业提供经验[21] - 西方企业扩展模式对资金和资本运作要求高,中国新兴零食企业难以适用,更适合内生搭建品牌、渠道和产能[23][24] - 盐津铺子魔芋制品 2025 年一季度快速爬坡,渠道和产能建设同步推进快[27] - 甘源食品 2024 年下半年海外渠道突破,精耕越南,2025 年可能开拓印尼和马来西亚,加速产品本土化[28] - 三只松鼠是夏威夷果全球最大买家,计划在东南亚建厂,复制高端性价比战略,长期空间大[29] - 卫龙美味通过魔芋品类突破,稳扎稳打开拓辣味零食国际市场[30] - 万辰集团短期内未开店,未来可能开拓海外店铺,魔芋精粉出海有边际提升贡献[31]
如何看待中国零食出海机会?——零食板块
2025-05-07 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