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济药业20250512
2025-05-12 23:16

纪要涉及的公司 科济药业[1]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CT0,596项目亮点:截至2025年5月6日完成8例难治复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细胞输注,采用FC清淋方案,患者耐受性良好,无三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和患者因不良事件退出研究;5例完成首次四周疗效评估,3例达严格完全缓解或完全缓解且持续缓解,80%患者获骨髓微小残留病阴性,另两例第14天早期评估可测量病灶下降92%和65%,所有预设剂量组均观察到CAR - T细胞扩增[4] - CT0,596项目推进计划:2025年下半年递交IND申请,在难治复发多发性骨髓瘤、其他浆细胞肿瘤及自身免疫疾病中探索应用前景[2][5] - 清淋方案调整:当前清淋方案温和,不同适应症下探索更温和起始剂量,自身免疫疾病考虑用更温和剂量治疗[6] - 新一代CAR - T平台产品效果:进入ICP或IDP临床阶段效果可能因NKG2A受体表达水平有差异,公司正通过不同表达水平优化产品[7] - 疗效与NKG2A表达关系:目前未发现相关性,因样本量小无法确定是否完全无关,临床试验未限制NK基因突变患者[8] - 自免IT实验进展:进展慢,仅一家中心开展,入组慢,预计6月两家新中心加入加快进度[10] - 入组患者基线情况:8名入组患者大部分为三线治疗后三重暴露患者,未包括经BCMA靶点治疗患者,因BCMA在中国市场渗透率低且B细胞双抗体刚商业化不久[11] - 临床开发优先级:多发性骨髓瘤和浆细胞瘤是未来临床开发重要方向,浆细胞瘤发病率约为多发性骨髓瘤1/10,计划5月底至6月扩大试验中心加快进度[11] - 0,596和0,590产品差异:0,596在所有剂量和患者中观察到CAR - T细胞扩增,最低剂量实现深度缓解;0,590未在所有患者中看到T细胞扩增,未达类似效果,0,596用优化后3Q Plus技术平台,0,590未采用[13] - 0,596预期商业化及竞品进度:国际上最接近的Panostaja处于一期末阶段,国内科济药业最快[14] - 完全缓解率目标:希望达到70%左右完全缓解率,类似自体CAR - T疗法[18][27] - CAR - T疗法上市规划:2025年底前递交NPD申请,2026年初开始一期临床试验,内部目标五年内产品上市,但需正式评估[2][23] - CAR - T疗法疗效和价格平衡及市场份额:异体与自体CAR - T疗法疗效差异因样本量小、观察时间短和初始剂量摸索不明确;异体可立即给药,自体需等待;若达50% - 60%完全缓解率市场占有率高,超过双特异性抗体完全缓解率(43% - 45%)或达70%有竞争力,不同适应症和定位影响市场表现[24] - 临床试验入组人数:一期入组14个病人,二期约100个病人,多发性骨髓瘤约110个病人,通用型产品预计入组人数相似,浆细胞瘤样本量可能少些,美国约30 - 50个病人报NDA需与药监机构沟通[26] - 临床试验阶段终点选择:一期主要关注安全性,安全性为主要终点、疗效为次要终点;二期疗效为主要终点[30] - 通用型CAR - T细胞疗法进展:BCM项目进展快但数据读出时间推迟,淋巴瘤研究进展快下半年更新数据,6月启动两个大中心加快数据收集,0,596项目6月启动新大中心增加病人入组,NKG2D受体项目预计下月提交论文,实体瘤和通用型CAR - T细胞疗法临床试验计划下半年开始[31] - Plus平台表现:所有病人均出现CAR - T细胞扩增,不同剂量包括较低剂量也能明显扩增,抗排异能力有改善,但因样本量少无法统计分析[32] - 041项目上市申报:2025年上半年递交NDA申请,希望进入优先审评程序,顺利的话一年左右完成上市[2][34]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第一例入组患者情况:仍维持在CCR状态且MRD阴性[12] - 特西达产品数据对比:特西达公布数据为90%的ORR和20%左右的CR,科济药业产品具体数据未披露,会持续关注比较[15] - Phoenix数据对比:Phoenix数据成熟样本量大,0,596样本量小,早期信号显示0,596治疗窗宽,最低剂量实现深度缓解,临床操作空间大,适用人群广泛[16] - Positron数据情况:在不同临床终点表现不一,给药剂量未超500毫克,与产品设计和技术原理差异大,样本量小但信号积极,需更多病人试验确定轻量级方案[17] - 患者基线及终点事件比例:大部分患者三重暴露且未经过BCMA治疗,具体分子分型及终点事件比例数据将在学术大会发表,目前EMD比例与自体CAR - T相似,未特地筛选标危、高危患者,比例与真实世界类似[19] - 安全性及输注次数:8个入组患者均输注一次细胞,2025年计划调整致敏清除剂量[20] - 核心数据节点:在一期、二期、三期逐步揭示,根据临床试验进展调整,确保产品开发节奏加快并满足安全性和有效性要求[22] - 未达CR患者情况:两例未达CR患者基线状态未详细披露,年底会议公布更详细数据,包括DOR和扩增情况[35] - 自体CAR - T疗法对比:当前样本量小无法确定四周内出现CR比例差异,有迹象表明药物可能起效更快但需更多数据支持[35] - 健康T细胞效力及药物剂量:健康T细胞可能效力更高,但无充足科学证据,药物剂量受多种因素影响,需更大样本量验证[36] - 输出质量对比:不同剂量组输出质量与0,590有差异,部分低于、部分高于0,590但未超其最高剂量,数据用于未来医保谈判[37] - 自体和通用型治疗成本:自体治疗成本高,通用型含基因编辑成本整体费用高,但有提前生产、车间安排使用率增加等优势,成本预计显著下降且有数量级差异,可扩展患者获益机会并及时提供治疗[38] - 项目未来发展:Single Plus平台首个项目显示积极信号,后续分享CD19和CD20等管线数据,重点发展实体瘤通用型治疗,公司催化剂进入密集爆发期[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