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自动驾驶行业 - 公司:华为、小鹏、理想、文远知行、小米、吉利、长安、长城、比亚迪、上汽、一汽、蒙塔、大疆、元戎启行、地平线、蔚来、德赛、智行科技、蘑菇车联、轻舟智航、小马智行、百度、博世、奇瑞新纪元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主机厂自研算法难点:技术能力上传统主机厂弱于新势力及头部第三方,与领军人物水平有关且多为集成适配而非自研;开发周期上新势力及头部第三方迭代快,传统主机厂慢;资金投入大,如头部企业人均薪酬超 50 万元,算力储备和租赁年投入数亿元;数据闭环能力方面,传统车企智能化渗透率低,数据积累不如新势力和第三方 [3] 2. 主机厂自研芯片难点:技术能力上传统主机厂在车端芯片核心架构 IP 选择和自研能力建设等领域落后;开发周期上传统主机厂开发模式僵化,与新势力及第三方比有劣势;资金支持上自研芯片流片成本超 1.5 亿元,持续研发投入大;芯片与算法协同优化方面,传统车企算法方向不明,优化难度高 [4] 3. 主流主机厂梯队排名:第一梯队华为、小鹏、理想、文远知行全栈自研且量产,有自研芯片计划;第二梯队小米、吉利、长安、长城、比亚迪自研加第三方联合开发,未来计划用自研替代第三方;第三梯队上汽、一汽及外资合资品牌完全依赖第三方 [5] 4. 中间梯队发展可能:既有机会向上发展,需提升研发实力、加大资金投入、缩短开发周期、引入先进技术合作伙伴;也可能向下滑落,若不能应对挑战会依赖外部供应商失去竞争优势 [6] 5. 企业自研芯片条件:能开发中等算力芯片,如 200 多 TOPS 或 80 多 TOPS;满足数据、算力和算法三要素,数据上需有量产乘用车数据闭环能力,累计销量超 100 万且含相关域控制器功能数据量,通常达 600 万以上,算力最低 3 亿 FLOPS,算法需有懂业务且具前端思考能力的领军人物和支持快速迭代开发的组织结构 [7] 6. IP 收费模式:包括一次性支付的授权费和年度维护费,还按芯片销量收取版税,如 BPU IP 授权费约 3000 万元,年维护费约 200 万元,版税按 5%比例提成 [8][9] 7. 第一二梯队算法厂商能力差异:数据迭代速度与效率上第一梯队快于第二梯队;算法架构预判能力上第一梯队在端到端架构表现突出;工程量产能力上第一梯队保证车型一致性和适配新车型速度优于第二梯队 [12][13] 8. 数据稀缺性及影响:数据稀缺性重要,地平线虽通过数百台车路测部署端到端能力,但因比亚迪和理想未开放数据反补渠道,数据获取有限,限制其优化和扩展潜力 [14] 9. 端到端技术路线:业内共识向一段式发展,但有 VRAK 路线和纯端到端路线分歧,除特斯拉外大多采用两段式,传统主机厂有必要做规则算法,要追赶一梯队效果需投入端到端模型 [16] 10. 算法迁移难度:跨平台迁移难度中等,需重构部分模型并适配工具链;同品类产品间算法迁移可能性高,可复用大量代码;从大算力平台向低算力平台迁移难度高 [17][18][19] 11. 工信部新规影响:对头部智能驾驶企业影响不大,理想等一梯队企业数据积累丰富,迭代有优势,新规可能拉开二梯队差距,比拼车数量和内部测试、迭代发版投入成本 [20][21] 12. 解决 corner case 数据量少问题:微调少量关键 corner case 数据在强化学习环境中学习,提高泛化能力,行业内强化学习刚起步,完善需时间 [22] 13. 端到端版本迭代周期:工信部标准出台前一个月迭代两次并上车两个版本,新规出台后如比亚迪每月发版一次 [23] 14. 声称可做算法的公司类型:车企自研、域控厂商(自家域控盒子)、传统第三方纯软件商(算法厂商) [24] 15. 主机厂和域控厂商分工:主机厂分完全自研、尝试自研但集中低端方案、完全依赖第三方三类;域控供应商提供基于与芯片厂商合作的感知算法;纯软件算法供应商大多自主研发 [25][26] 16. 国内公司世界模型和强化学习表现:世界模型方面国内无公司达特斯拉水平,理想、Momenta、华为、小鹏大致相同;强化学习方面 Momenta、大疆(卓玉)、小马智行表现不错;L4 级自动驾驶公司部分进入 L2 级市场 [26] 17. 自动驾驶算法供应商收费模式:一般为一次性开发费加根据销量收取 license 费或仅收取 license 费,目前多数两种费用都收,主机厂渐倾向只付 license 费;城市 NOA 每辆车 license 费 2000 元以上,高者 3000 元左右,高速 NOA 每辆车约 600 - 800 元 [27] 18. 国内公司世界模型能力评价:总体差异不大,以特斯拉 100 分标准,理想、文远知行、华为等在 60 - 70 分之间,评估看云端模型泛化能力及对车端表现影响 [28] 19. 世界模型及强化学习发展方向:预计两年内取得显著成果,技术格局稳定后主机厂持续投入研发有机会追赶领先者,长期看自研能力强的主机厂能跟上或反超 [29] 20. 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趋势:未来两年经历优胜劣汰,竞争者包括世界模型和强化学习领先企业及部分主机厂,预计最终两家主机厂、五家以内供应商保持竞争力,技术路线进入新迭代阶段 [29] 21. 端到端大模型发展前景:目前基于 2019 年 Transformer 架构,若 2026 年后出现更优新型基座模型如 Disformer 技术路线演进,否则传统架构两到三年迭代后达边际效益低点,主机厂有跟随新型架构创新和追赶现有方向上限两个机会 [30][31] 22. 学术界自动驾驶技术探讨方向:利用强化学习生成模型并通过合成数据训练;探索新架构如 Mamba 架构;补充世界模型通过生成式 AI 更新 [32]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蒙塔自研芯片为中算力约 270 TOPS,对标 Dow X,实现城市微循环点对点功能,NPU 自研,2025 年流片完成,预计 2026 年第一或二季度量产上车,已有具体客户合作 [10] - 地平线通过数百辆车跑半年时间收集通用数据训练可开发端到端系统,但效果不如 Momenta、华荣和华为等用专门采集车辆收集精华数据的公司 [15] - 数据收集需经许可,通过收集触发信息即关键案例数据进行迭代获取相关数据 [16]
自研算法是否将成为主机厂的必选项?——第三方算法厂商的“护城河”探讨
2025-05-13 2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