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机共生:脑机接口行业专家会议
2025-05-18 23:48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 行业:脑机接口行业 - 公司:Kerlink、Precision Neuroscience、联创股份、Medtronic、脑虎科技、南微医学、博瑞康、美生医疗、业强科技、小脑科技、柔灵科技、理邦仪器、翔宇医疗、Neuralink、上海联影智能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市场规模与增长:全球脑机接口市场规模预计从2020年的13亿美元增长到2030年的1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20%,非侵入式市场份额较高且开发周期短,一般5 - 10年,侵入式开发周期长[1][4]。 2. 技术发展现状:2000 - 2010年相关论文增长率达30%,后续降低,但专利增长率远高于论文增长率,表明商业化进程加速[4]。 3. 国内外发展情况 - 国外:美国推出50亿美元大脑计划,布局早、资金投入多、供应链完善、与顶尖厂商合作,芯片流片设计快,如Neuralink采用一线大厂优化芯片[5][9]。 - 国内:提出一体两翼脑科学计划,各地政府出台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如上海最高可支持1000万元无偿资助;进度落后美国1 - 2年,初创企业从低通道产品起步,芯片设计需12 - 18个月,如脑虎科技200多通道、南微医学100通道、博瑞康8 - 16通道产品[3][5][9]。 4. 代表性公司布局 - 国际:Kerlink侵入式电极植入,已完成C轮融资及FDA临床实验许可;Precision Neuroscience半植入式柔性电极片;联创股份血管内介入电极,与苹果合作控制Vision Pro;Medtronic结合SCS脊髓刺激疗法帮助瘫痪患者恢复行走能力[1][5][6]。 - 国内:美生医疗完成临床实验;业强科技布局神经接口;小脑科技、柔灵科技等在智能养殖、元宇宙控制交互等方向布局,进行非侵入式状态监测[1][7][11]。 5. 应用场景与落地情况 - 应用场景:分为医疗端(疾病治疗、功能替代)和消费端(大脑状态监测、人机交互)[3][10]。 - 落地情况:非侵入式在注意力训练、情绪调整和助眠等领域有望率先规模化落地,已有3 - 4张医疗器械注册证走向临床;侵入式仍处临床试验阶段[3][10]。 6. 未来发展方向 - 非侵入式市场因开发周期短将继续占较大份额,人工智能发展加速脑电波解码推动商业化落地[1][8]。 - 政策支持和新型介入方案应用促进行业发展,如医疗伦理允许特殊适应症患者使用体内电极、血管内支架电极等[8]。 7. 落地瓶颈 - 产品端:非侵入式神经接口落地慢,不同用户信号采集结果有差异,需大规模数据采集和AI算法训练;侵入式开发周期长、通道密度低,检测机构缺乏经验[13]。 - 国内情况:硬件平台和优化未达国际领先,数据量采集布局少,康复效果不确定,设备复杂影响医院推广[13]。 8. 商业模式:医疗器械患者C端买单需求强烈,如瘫痪治疗;其他潜在模式包括瘫痪者人机交互、结合人形机器人服务、语言沟通、改善失眠等,但侵入式存在成本高、技术复杂问题[14]。 9. 医保政策:2025年3月国家医保局出台费用政策支持产业发展,涵盖嵌入式植入费、取消费和非侵入式适配费;湖北省嵌入式脑机接口费用指导价可能偏低,非侵入识别适配费支持率较大[16][17]。 10. 监管重点:国家从安全性和有效性角度监管,通过严格临床试验驱动医疗器械开发,未来监管条例将更细化但不算加码[18]。 11. 竞争格局 - 侵入式:未来3 - 5年竞争加剧,临床试验结果决定企业能否脱颖而出,国内有人口优势可更快完成临床入组[20]。 - 非侵入式:发展快,产品成功取决于性能、市场启动和成本控制,非技术领域有弯道超车机会[20]。 12. 与康复机器人结合前景:与康复机器人结合在中风等神经损伤患者康复训练中有广阔前景,但外骨骼设备需优化设计以利推广,应用场景广、市场潜力大[21]。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2024年发表的两个公开数据集展示精确手势编解码及手写字打字功能,预计2025年下半年发布新产品并结合下一代AR眼镜推出[13]。 - 康复训练设备需从患者需求出发,主动训练平台效果更好,结合元宇宙或表皮电刺激技术的康复设备恢复效果较好,但大而重的设备需评估市场渠道[15]。 - 一些保险可能覆盖部分脑机接口费用,如肿瘤治疗平台保险覆盖大部分费用[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