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电声股份(300805) - 2025年5月23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电声股份电声股份(SZ:300805)2025-05-23 17:44

公司概况 - 证券代码 300805,证券简称电声股份,为广东电声市场营销股份有限公司 [1] - 2025 年 5 月 23 日 15 点 - 17 点举行 2024 年度网上业绩说明会,采用网络远程方式,地点为“全景•路演天下” [2] - 接待人员包括董事长梁定郊、董事兼总经理黄勇、独立董事王霄、副总经理兼财务总监何伶俐、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王云龙 [2] 2024 年经营成果 财务数据 - 营业收入 22.87 亿元,同比增长 1.58%;归母净利润 1404 万元,完成连续两年盈利目标 [2] - 综合毛利率 10.56%,2025 年一季度综合毛利率 8.33% [7]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较上年同期减少 6064.59 万元,下降 126.27% [9] - 期末持有货币资金 8.48 亿元 [3][7][9][14] - 商誉余额 116.62 万元 [10] - 期间费用整体减少 1940.35 万元,同比下降 8.04% [11] 业务增长 - 消费电子行业营收规模接近 200%增长,医药行业营收超过 40%增长 [3] - 数字零售业务营收 8.50 亿元,同比增长 7.58%,占营业总收入 37.17%;其中 B2B 业务营收 3.27 亿元,同比下滑 39.88%,B2C 业务营收 5.23 亿元,同比增长 112.04% [7] - 私域营销业务营收同比增长超过 270% [3] - 新能源汽车出行业务运营 780 台出行车辆,覆盖大湾区核心城市,与头部出行平台合作,实现营收 2728.99 万元,同比增长 63.77% [9] 业务拓展与创新 - 与众多知名消费品牌达成电商合作,拓展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业务 [3] - 发布面向零售终端场景的十款 AI + 系列产品,融合线上线下零售形态 [3][8] 分红情况 - 2023 年年度现金分红比例超过 50%,2024 年年度拟提交股东大会审议的分红比例超过 60% [3][9][13][14][15] 未来战略规划 营销服务业务转型 - 全面拥抱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应用生成式 AI、大模型、VR/AR、裸眼 3D 等新技术,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营销服务平台 [3][4][5][8] 拓展品牌 IP 矩阵 - 寻找 IP 和消费品牌的投资并购机会,运营系列 IP 和品牌,满足细分市场消费者需求 [3][4][5][8] 国际化发展 - 在国内品牌出海、跨境电商、海外品牌建设等方面布局,提供定制化跨国营销服务 [5] 主要交流问答关注点及回复 发展规划 - 从科技驱动创新、打造品牌产品矩阵、布局国际化发展三方面应对市场竞争 [5] 数字化转型 - 积极应用新技术打造营销服务平台,具体详见定期报告 [3][4][6][8] 电商业务 - 2024 年数字零售业务营收增长,B2B 业务下滑,B2C 业务增长,与多渠道合作分散风险 [7][11] 现金管理 - 加强现金流等管控,期末高额现金提供抗风险能力,未来规划留意后续公告 [7][9][14] 股权激励 - 如有计划会按规定披露信息 [7] ESG 管理 - 关注和重视 ESG 管理及实践 [7] 提升业绩 - 夯实主业,稳健经营,创新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7] 投资并购 - 寻找 IP 和消费品牌投资并购机会 [8] AI 产品 - 2024 年 10 月发布十款 AI + 系列产品,详细情况留意公告及定期报告 [3][8] 股价问题 - 管理层做好经营管理,提醒注意投资风险 [8][9] 分红问题 - 重视股东回报,结合情况优化分红机制,不影响正常经营 [3][9][13][14][15] 现金流下降 - 因销售商品等现金流入减少,未来持续优化现金流管理 [9] 新能源车业务 - 2024 年运营车辆、覆盖城市及合作平台情况,营收增长 [9] 商誉减值 - 截至 2024 年末商誉余额情况,每年进行商誉减值测试 [10] 期间费用 - 2024 年期间费用率下降 [11] 应对平台风险 - 与多渠道合作分散电商业务渠道集中风险 [11] 应收账款管理 - 加强账龄分析和回收管理,将绩效考核与回款挂钩,整体回款情况良好 [16] 提升毛利率 - 2025 年围绕深耕业务、拓展新客户、控制成本、投资并购等开展工作 [12] 数字零售业务拓展 - 2025 年按既定重点工作计划拓展业务,详见定期报告 [12][13] 弥补 B2B 业务缺口 - 2025 年按重点工作计划开展工作,详见定期报告 [12][13] 新业务拓展策略 - 2025 年按重点工作计划推进,详见定期报告 [13] 净利润下降原因 - 市场竞争、业务毛利率降低、应收账款及信用减值、业务调整致管理费用增加 [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