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未知机构:高盛-中东地缘博弈与日债美债双重震荡下的全球宏观格局全景解析-20250526
2025-05-26 11:55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投资、科技、汽车、债券、信用、股票资本市场、房地产 - 公司:波音、华为、Etoro、Chime、Circle、Caatel、Fly Nass、Aspen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特朗普中东之行 - 经济合作:沙特、卡塔尔、阿联酋宣布超3万亿美元投资协议,波音成合作焦点,但多为框架性承诺,细节落地周期长于总统任期;美国放宽GPU出口限制,挤压华为市场空间,推动沙特数据中心集群和阿联酋“100万片GPU云枢纽”计划,强化美企技术渗透[1] - 地缘政治:普京未与泽连斯基会面,俄方倾向“以战促谈”,短期内谈判可能性低;以色列削弱伊朗代理势力后,海湾国家对以关系正常化“要价提高”,沙特因伊朗威胁降低而放缓步伐;美国对伊“最大压力”政策持续,伊核协议谈判前景50%概率;中东停火多与领导人访问挂钩,访问结束后冲突反弹,和平基础薄弱[1] 美国税收法案 - 赤字与政策路径:众议院通过的财政方案将导致2025年赤字扩大约2500亿美元(占GDP0.1%),未来四年平均赤字影响为GDP的0.4% - 0.5%,主要因企业税递延;参议院可能延长减税期限、缩减开支削减幅度,最终法案规模或扩大5000 - 7000亿美元,集中在2029年后生效[1] - 争议焦点:对“征收美国企业不公平税”的国家的实体,税率第一年提高5%,四年内至20%,虽暂不针对美债利息,但可能影响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元资产的意愿[1] - 市场影响:减税对增长的提振(年均0.2% - 0.3%)远不及关税对增长的拖累(峰值1%),财政可持续性担忧加剧债市波动[2] 全球债券市场 - 日本国债:日债长端收益率与短端/全球市场脱节,主因长期投资者减持叠加交易员平仓套利头寸,反映全球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共同担忧;国债供应结构与需求错配易引发非线性波动,需警惕全球债市“多米诺效应”[2] - 美债疲软:核心原因是财政赤字预期、全球央行减持美元资产、增长担忧缓解推高加息预期;10年期收益率已接近4.5%,若突破2023年高点,可能再升15 - 20基点,需关注拍卖需求和财政部发行计划调整;若出现强劲的长期国债买盘或财政紧缩信号,可能缓解波动,但短期内难逆转趋势[3] 信用市场 - 企业信贷:投资级债券利差接近历史最低四分位,收益率(5.25% +)具吸引力,但下半年滞胀风险可能推高利差,建议持有风险资产 + 对冲尾部风险;除非二级市场出现显著抛售,否则信贷难成衰退领先指标,当前市场韧性强于疫情初期[3] - 结构性机会:机构MBS久期短于国债,利差价超50基点,估值具吸引力;非机构RMBS受益于美国住房市场韧性,适合对房地产Beta敞口的投资者;汽车行业信用债关税担忧缓解后,欧元/美元市场存在“过度折价”,可捕捉关税风险溢价[3] 全球市场展望 - 跨资产策略:核心趋势是长期收益率上升、曲线陡峭化、美元走弱,建议做空美债 + 做多新兴市场股票(对冲美元贬值);对冲工具包括买入股市看跌期权、布局油价下跌、关注劳动力市场数据对冲衰退风险[3][4] - IPO市场:“解放日”后市场波动率下降推动发行重启,5月全球IPO规模达400亿美元(4月150亿);中东贡献下降,比例将向历史均值(45%)回归;美国科技IPO破冰,Etoro成功定价且后市走强,标志风险偏好回升,Chime、Circle等金融科技IPO或跟进,带动科技板块融资回暖[4]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5月27日在科威特举行的东盟—海合会—中国峰会值得关注,看习近平主席是否会推出相应举措[8] - 美国税收法案中,家庭减税分为特朗普总统竞选提案和扩大延长条款两类,企业方面主要是费用扣除条款,《通货膨胀削减法案》中的绿色补贴被大幅削减;减税不足以抵消关税对增长的负面影响[13][14] - 日本长期债券波动可能产生溢出效应,全球市场高度关注财政可持续性前景[16] - 美国国债市场收益率相对于公允价值较高,曲线略显陡峭,但当前水平并非完全不合理;若看到积极需求信号、财政紧缩迹象或下行担忧重新出现,可能平息市场波动[18][19] - 投资者对企业信贷紧缩看法不一致,利差风险可能不对称地偏向扩大一侧,建议持有风险资产并增加对冲;信贷成为领先市场的门槛比2020年高,市场机制韧性较强[21] - 对财政可持续性的担忧虽被高度关注,但市场仍脆弱,可能突破2023年美国长期债券高点再上涨15 - 20基点;若得到通胀或增长数据改善、财政部改变发行模式等因素,可能阻碍波动[27][28] - 今年欧洲、中东及非洲地区股票资本市场发行环境健康,配股交易量几乎创纪录,IPO开始有势头;全球IPO发行量回升,5月超400亿美元;中东在欧洲IPO的贡献可能随时间减少,美国科技IPO有望带动更广泛领域发行[29][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