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弘则市场漫谈|市场的纠结与美债的波动
2025-05-26 23:17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创新药、新消费、通信、汽车、消费电子 - 公司:苹果、泡泡玛特、名创优品、康方生物、科伦博泰、信达、礼来、诺和诺德、恒瑞、宁德时代、老铺黄金、摩托罗拉、诺基亚、索尼、耐克、麦当劳、安克、9号、三一重工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美日国债相关 - 长端收益率上行原因:美日通胀预期高企,日本央行货币政策滞后,美国关税增加使民众承担更多成本;两国中央政府融资需求高且财政纪律不严明,日本政府杠杆率超200%,美国超100%;交易行为转变,外资对日债态度谨慎,美国国债集中到期赎回压力显现,5月达峰值约2.5万亿美元[2] - 新关税政策影响:导致商品价格上涨,推升通胀压力;影响企业利润和投资决策,如对苹果加征25%关税将提高其成本;加剧全球资本市场波动[4] - 日本国债收益率低原因:持有者结构相对稳定,日本央行曾持有约50%国债,现降至40%左右,但近期波动性增加,可能与寿险公司减持及通胀压力有关[7] - 美日国债风险评估:美国信用评级下调,赤字常年维持在6%以上,5 - 7月美债集中到期赎回压力大;日本因寿险公司减持及通胀压力,长端国债风险增加[8] - 美元投资者选择日债情况:通过货币对冲,30年期日债转回美元后年化收益率达7%,高于美债,但日债波动性大,外资谨慎[9] 美股相关 - 上涨因素及挑战:由美联储政策、财政政策和可控通胀推动,但目前美联储无明显行动迹象,美国财政纪律问题突出,欧盟关税问题使通胀高波动,权益市场风险大于收益[27] - 估值与经济关系:美股估值昂贵,涨幅主要由少数大型科技公司驱动,美国经济与美股EPS无直接关联,经济长期变化不大[28] - 深跌风险:从美股资产负债表看,不存在明显问题,深度下跌难度较大[32] 创新药与新消费领域相关 - 表现突出原因:具有较强抗周期性,创新药依赖技术突破,新消费满足消费者变化需求;具备明确发展方向与胜率赔率优势,部分公司商业模式可持续;存在一定分歧意见,需综合分析[5][6] - 新消费领域关注点:基金经理关注新消费能否延续及其定义,对泡泡玛特产业趋势定义、新老消费区别等存在质疑[22] - 创新药领域表现:整体表现不错,反映中国资产特殊状况,发展有潜力[23] 中国市场相关 - 市场上涨因素:需要DOCGO put、整体企业盈利改善以及MPVC库,充沛流动性和汇金支持增强投资者信心,A股波动率小,部分投资人做空波动率获利[33] - 港股优于A股原因:公司质量高,创新药领域超跌严重,IPO受限使新公司选择港股上市[34] - 创新药和新消费领域表现原因:流动性充裕、之前超跌、稀缺增长以及慷慨估值,股票估值修复并进入分化阶段,但需谨慎评估后续投资风险[35] 其他行业相关 - 通信行业:2003 - 2007年全球产业革命中,2G通信技术兴起带来机会,摩托罗拉等公司获得发展[31] - 汽车行业: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在燃油车方面难与国际品牌竞争,但在新能源汽车赛道有明显竞争优势[42]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美国财政政策:特朗普减税法案和削减支出政策在众议院预算草案中不及预期,美国经济面临压力,财政变动幅度小,决议中规中矩,不会导致财政短期显著恶化[13] - 美国债务上限问题:预计8月前解决概率较大,若7月4日前后完成,美债违约风险将被压低,美债长期收益率定位取决于美国经济和美联储态度[14] - 美联储货币政策:美国经济数据稳健,通胀潜在上行,美联储降息预期收缩,货币政策谨慎,美债走势受未来通胀预期变动影响[15] - 高收益债信用利差:未因美债下跌或收益率上升而走阔,反映市场对经济情况不担忧,系统性风险概率降低,与特朗普与中国谈判明朗化有关[18] - 投资级利差回落:说明市场情绪未快速恶化或蔓延,美国经济状况尚可,对未来冲击加速恶化持谨慎乐观态度[19] - 美元中长期趋势:中长期进入相对偏弱环境,基于美国经济、通胀和产业周期变化,但目前美国信用和经济体系无危机征兆,美债问题对边际影响有限[20] - 美国中长期财政问题:存在潜在风险,可能在2030年左右影响部分现行支出,但不应过度放大短期风险[21] - 中国企业出海:中国出口占全球贸易比例为18%,制造业附加值比例更高,企业具备全球化发展空间,但需平衡内外需求关系,关注海外业务占比上升带来的机会[51] - 不同类型企业竞争力:泡泡玛特展现竞争力,化工企业产能过剩但下游产品出口能力强,需关注具备全球优质特征且能走向国际舞台的公司[52] - 中国制造业品牌海外表现:虽受关税波动影响,但整体表现出色,如安克海外拓展能力提升[53] - 今年最大冲击:年初多位大PM预测最大冲击来自海外市场,尤其是美国,但实际出海敞口较低,风险因子可能大于其他因子[54] - 中国企业出海战略:长期来看,中国GDP向GNP转化趋势明显,但过去三年主线是否持续待考,出口需考虑产业贝塔等因素[55] - 消费电子行业:近期受产业贝塔影响较大,个股存在分歧[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