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涉及的公司和行业 - 公司:地平线公司 - 行业:智能驾驶、智能机器人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地平线公司市场地位 - 2024 年上半年国内智能驾驶解决方案装机量市占率达 15.4%,与十大 OEM 厂商合作,和知名头部合资及海外汽车厂商建立战略合作,位于国内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第一梯队[2][4] 核心发展逻辑 - 计算方案矩阵延伸,芯片持续升级,覆盖低阶到高阶自动驾驶全场景 - 解决方案纵向拓展,从硬件芯片延伸到软件开发工具,实现全站交付能力 - 商业模式多元化,包括硬件交付、软件开发工具和 IP 授权、BPU 的 IP 授权模式[5] 产品迭代和市场表现 - 推出 Mono、Pilot、HSD 高阶智驾产品,芯片从征程 2、3 到征程 5、6P,覆盖场景不断提升 - 单车价值量显著提升,基础 L2 产品约 20 美金,Pilot 产品约 100 美金,高阶场景与英伟达同级别相当[7] 算法体系和软件实力 - 自研 BPU 架构及其算法开发工具平台,天工开物对标英伟达 CUDA 生态,爱迪特对标英伟达 Drive OS 平台,实现软硬一体交付[8] 营收结构和增长潜力 - 汽车业务收入占比超 90%,主要源于征程系列软硬一体解决方案及算法开发平台软件授权 - 2024 年纯软件收入超硬件收入,自 2021 年营收高速增长,未来有望随定点车型和解决方案覆盖扩大继续增长[9] 未来成长性 - 创始团队多为算法领域背景,软硬件深度结合提升软件生态成熟度和芯片能力 - 毛利率维持 70%左右,高于行业平均,因纯软件收入贡献高,预计未来软件授权收入快速增长[10] 股权结构体现 - 上市前比亚迪、宁德时代、Intel 等产业头部公司为股东,体现技术实力获认可和产业影响力[11] 国内智能驾驶渗透率提升节奏 - 2025 年高低阶智能驾驶市场加速分化,高阶三位数增长,低阶增速平缓或下滑,L2+搭载率 8.6%,增长空间大 - 高阶智能驾驶玩家增加,传统主机厂入局,从 30 万以上车型向 20 万以下车型渗透,2024 年 25 万以上前装标配 NOA 车型贡献占比降至 69%[12] 智能驾驶渗透率提升关键因素 - 高阶智能驾驶向中低端车型渗透,中国 20 万以下新车交付量占比 70%[13] 智能驾驶产业放量趋势 - 第一轮传统车企主流车型从 L2 向 L2+跃升,泊车辅助及高速 NOA 成标配,如比亚迪核心畅销款 2025 年跃升,地平线短期受益 - 第二轮特斯拉、华为等企业城区智能驾驶平台崛起,高阶智能驾驶车型定价下探,L2+功能渗透率提升,比亚迪等车企发布城区 NOA 战略加速趋势[15][16] 智能驾驶市场发展空间 - 2023 - 2030 年高级辅助驾驶及高阶自动驾驶方案市场规模预计近 50%增速,2030 年超 4000 亿元 - 高阶自动驾驶车载计算平台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大、增速快、单车价值高、渗透率低,成长潜力大 - L2 和 L2+功能渗透率提升,带动智驾计算平台出货量和单车价值解决方案价值量增加,加速公司营收增长[17][18] 智能驾驶芯片竞争格局 - 分为开放生态玩家(英伟达、地平线)和封闭生态玩家(特斯拉、华为) - 参考智能手机芯片格局,两类厂商都受益行业增长,开放生态厂商可能获更高市占率,自研对第三方开放生态供应商长期逻辑无重大负面影响[19] 看好公司发展前景原因 - 高算力芯片突破,2025 年 4 月发布 HSD 产品,第三季度量产上车,高端智驾领域获 TOP3 入场券,提高单车价值 - BPU IP 授权模式,赋予主机厂灵活度,构建生态体系 - 构建生态护城河,确保长期竞争优势[20][21][24] 公司产业定位和商业模式 - 通过 BPU 授权从硬件或软件供应商向生态赋能者转变,提升产业定位,构建生态系统[23] 公司机器人领域布局及影响 - 推出多款计算芯片及开发者套件,覆盖多应用场景 - 智驾与机器人芯片技术相似,软件开发平台和工具可复用,形成车机联动生态,有望成新增长曲线[24][25] 盈利预测和估值 - 2025 - 2027 年同比增速高速增长,短期亏损缩减,2027 年有望扭亏为盈 - 参考赫氏公司,目标市值 9.18 港元,维持买入评级[26]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搭载泊车辅助和高速 NOA 功能车辆具备 L2+基础条件,搭载城区 NOA 功能车辆达到 L2++标准[14]
地平线深度20250526
2025-05-26 2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