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汽车行业 - 公司:比亚迪、零跑汽车、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小米汽车、吉利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汽车行业价格战 - 对市场影响不大:价格战并非突发事件,2024 年起每年都有价格竞争,资本市场和产业界有心理准备;经销商优惠力度调整在预期内,未达预期严重程度[2] - 股价下跌原因:港股龙头公司比 A 股溢价 10%-20%,过去一个月股票涨势急,风吹草动易波动;资金链因素影响大,实际产业影响小;比亚迪等厂商优惠幅度与之前经销商暗地优惠相差不大[4] - 一口价政策实施方式:将原本经销商掌握的暗地优惠公开化,整体优惠力度变化不大,更透明;部分车型因竞品关系有较大优惠[5] - 对未来季度业绩影响:领跑品牌清库存车型优惠增加,预计二季度毛利率环比下降;新款车型保持正常售价,行业做好应对竞争准备[6][7] - 具有营销意义:比亚迪、小鹏、一汽等公司借节假日推出一口价政策吸引消费者进店,提高客流量,稳定股价,增加销售机会[8] 各公司情况 - 零跑汽车 - 一季度业绩亮眼:销量近 9 万辆,同比增长超 160%;毛利率达 14.9%,得益于销量提升和与大众战略合作[10] - 海外业务进展:马来西亚工厂项目启动,下半年本地化组装;欧洲项目预计明年年中本地化量产;会根据不同地区消费者特点调整车型和动力形式;计划海外销售 B 系列车型[11] - 渠道扩张策略:今年预计门店达 1000 家左右,升级现有门店为 4S 店,重点扩展一二线城市[13] - 潜在增长点:八九月份有望突破 5 万台月销量,年底冲量达 6 万台;B01 定价便宜,预计走量[17][18] - 成本优势:后发优势使整体投入成本相对较低,自动驾驶系统投入少,开始加大投资;比亚迪兼顾不同价格带产品线增加成本,零跑在某些方面可能有成本优势[25] - 小鹏汽车 - 一季度业绩良好:交付量 9.4 万台,同比增长 300%;营收超 150 亿元,毛利率 15.6%;净亏损同比收窄[12] - 新增长曲线:AI 与汽车融合、全球市场扩展、人形机器人与汽车产业深度融合[12] - 渠道扩张策略:根据实际销量开拓门店,今年主要销售 Mona 03 Max 车型,开店策略依该车型预期销量调整[13] - 2025 年目标:实现全年 40 万辆销量,第四季度盈亏平衡;通过提升毛利率实现目标,新车型上市后整体毛利率预计 10%-12%[32] - 促销活动:推出较大力度促销,部分便宜车型降价 6000 元左右,贵车型降价近一万元;优惠多为原本可谈判折扣[33] - 研发费用:整体收入提升,但研发费用占比仍高,未来是否降低占比暂无明确结果[34] - 新车型发布:新款 P7(代号 129)预计三季度推出,八月上市,造型变化大,取代旧款 P7;新车型发布延迟受小米事件、现有车型销售、芯片准备不足等因素影响[35][37] - 理想汽车:I8 和 I6 车型发布后市场预期低,但发布时间占优势,超出预期概率大;I8 销量若达 4000 多台,将提升整体市场预期[14] - 小米汽车:与小鹏 G9 和 G7 价格带重叠,但人群定位不同;主要竞争集中在小米速 7 与小鹏 P7 改款轿跑[15] - 比亚迪 - 面临压力:目标与当前销量有差距,受吉利等竞争对手紧逼;一口价策略端午节前后结束,不能通过亏损压垮其他企业[9] - 应对措施:若端午节销售不佳,七八月份淡季过后可能加大 2000-3000 元优惠力度[31] - 吉利:在传统燃油车领域表现好,新能源汽车品牌口碑待提升;从 2024 年下半年开始针对比亚迪竞争,2025 年压力大,通过精品策略打击比亚迪[21][30]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小鹏 G7 市场预期:定价未公布,预计 21-23 万元,定位介于 G6 和 G9 之间,市场反应需等定价公布后评估[22] - 下半年 EV 增速:今年需求受以旧换新政策推动高,明年增值税减半政策致部分需求透支,下半年无显著变化,年底或有冲刺阶段;出口增长显著,EV 增长迅速,下半年增速预计无显著变化[23][24] - 智能驾驶技术影响:2025 年消费者购车决策中,智能驾驶技术非决定性因素,消费者对品牌差异感知不强;比亚迪靠智能驾驶拉动销量增长面临挑战[28][29] - 小鹏汽车促销成本承担:不清楚厂家与经销商在促销活动中各自承担的成本,相关调研未进行[33]
弘则研究 整车价格战及小鹏、零跑的预期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