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无人物流车、快递、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技术、城市配送 - 公司:方正机械、顺丰速运、京东物流、中通快递、圆通速递、申通快递、韵达快递、菜鸟、英伟达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产品情况 - 产品线迭代:2023 年 6 月推出 5 立方车型,2024 年 6 月更新为 Z 系列(V2、V5、V8、V10)和 E 系列,覆盖不同城配需求,续航和载重增加,价格从二三十万降至 5 - 10 万,E 系列采用硬件低价 + FSD 订阅模式[1][3] - 目标市场和应用场景:目标市场包括生鲜、冷链、连锁生鲜超市、快递快运等行业,主要应用于快递领域,尤其在“三通一达”等加盟商模式中应用较多,也涉及邮政、生鲜食品及连锁企业[1][3] 市场数据 - 运营和订单情况:截至 2024 年底,运营交付约 3,000 台,未交付订单约 1 万台;预计 2025 年上半年运营车辆增至 5,000 台,现有订单约 2 万台[1][5] - 快递行业渗透率:2024 年全行业运营车辆约 1 万辆,每天处理约 1,000 万票,占有率约 1.5%,若占比达 20%,有十倍以上增长空间;城配车辆保守估计有一千万辆,目前替代量仅为一万,有 500 倍增长空间[16] 成本效益 - 成本:Z5 车型(5 立方)三年生命周期每月综合成本约 3,700 元,五年周期约 3,150 元;初始购置费用 5 万元,每季度 FDC 费用 7,000 元[1][6] - 收益:平均每趟装载 600 票,一天两趟共 1,200 票,每票 0.35 元,日收益 420 元,月均收入 12,600 元;三年周期每月盈利约 8,900 元,五年周期约 9,450 元[6][7] 快递公司态度和采购模式 - 态度差异:顺丰、京东直营模式需提前确认客户需求,不适合大规模应用;“三通一达”加盟商模式无需确认,更适合大规模试用[1][8] - 采购模式:“三通一达”总公司支持加盟商采购以降低成本,但采购决策权在二级加盟商[1][8] 行业发展 - 增长速度和爆发点:预计从 1 万台到 10 万甚至 50 万台规模需几年时间,爆发点可能局部突破后全面开花[9] - 竞争力差异:体现在路权获取、场景应用和与下游加盟商配合度[2][11] - 路权政策影响:早期重视明确路权城市,现通过客户关系和自身努力与地方政府沟通;最终向公共路权开放发展,全国城市开放力度增大[11] 推广障碍 - 上下货需人工配合:驿站配合度不高会降低运营效率[17] - 末端场景复杂:需整合数据和优化流程,无人车无法完全替代司机上下货和理货任务[17]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交付慢原因:客户框架性订单需分批交付,产能未完全满足销售需求[2][11] - 人车比:公司按 1:100 配置人员,投入车辆规模增大后可达到 1:150 左右[5] - 芯片供应:供应商包括英伟达等,有自研芯片投入,在硅谷设有硬件研发团队[19] - 隐性成本:包括安全员成本、两头搬运成本、路权相关隐形成本[24] - 事故责任划分:灰度投放城市中无人车责任占比相对少,多协商解决;无明确路权时事故可能致停运[25] - 轻地图模式:不依赖高清地图,无需预先绘制或扫描,可直接上线运行,降低成本[26] - 限速影响:限速 40 公里每小时在机动车道上不会显著造成交通堵塞[27] - 政府监管:当前政策包容性强,未来车辆增多会出台细分监管政策[28]
知名一级无人物流车专家交流
2025-06-04 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