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固态电池产业链追踪 - 电池制造
2025-06-09 09:42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行业:固态电池行业 公司:宁德时代、比亚迪、吉利、一汽、中科固能、蓝固新能源、亿里、瑞固、有研、四川赛科动力、包头科发、四川力能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全固态电池量产化进程加速:主流电池企业积极推进中试线,预计明年底具备吉瓦时产能,2027 年小批量生产;国家 718 项目推动发展,严格验收标准和广泛企业参与加速技术进步和产业链发展;工信部中期验收企业已基本实现 350 瓦时每公斤能量密度,行业进展超前 [1][3][5][7] - 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利好材料企业:供应商增多,自主合成成本降至几千元每公斤,为全固态电池商业化提供成本优势 [1][3] - 设备国产化提升国内厂商竞争力:设备厂家数量显著增加,自主研发核心设备涌现,全固态工艺逐渐成熟,降低生产成本 [1][3] - 工艺技术突破刺激投资信心:干法和湿法成膜工艺日趋成熟,全固态电芯已能连续生产,超出国家项目验收时间点,刺激市场对相关企业的投资信心 [1][3] - 不同技术路线适配不同应用场景:硫化物技术路线在车规级动力电池中占主导地位;3C 类应用和特定领域,聚合物和氧化物复合电解质技术有优越性能和市场需求;储能领域,聚合物和氧化物在注重成本和安全性时更具优势 [9] - 当前负极材料以硅碳为主,未来或依赖金属锂:现有的锂磷硫氯复合材料体系下,硅碳负极是主要选择;全固态电池追求更高能量密度,未来若金属锂工艺成熟,有望提升能量密度至 500 - 600Wh/kg [2][10][11] - 干法与湿法工艺各有优劣:干法适合硫化物体系,但难制备致密均匀薄膜;湿法可制备较薄均匀膜,但使用溶剂有反应风险且回收处理不成熟;高能量密度正极通常用干法,电解质膜倾向湿法,掺入硫化物的负极干法表现较好 [13]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行业过去半年变化:实验室 60 安时或 40 安时电芯取得突破;材料端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报价厂商增加、价格下降;设备厂家数量增加,全固态工艺成熟;工艺上干法和湿法成膜尝试量产化,全固态电芯能连续生产;更多企业投入研发 [3] - 国家 718 项目推动作用:明确严格指标和验收方式,促使参与单位加快研发;吸引大量企业参与,促进技术交流合作和全产业链发展;推动材料成本下降、供应商增多、设备种类丰富 [5] - 工信部中期验收情况:派遣人员现场从至少 300 只电芯中选 100 只带回国家实验室评测,确保能量密度达到 350 瓦时每公斤,比原计划提前 [6][7] - 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瓶颈:材料端硫化锂成本高、环境敏感性强;制造端正极掺入卤化物效果好,负极采用 CVD 硅碳负极材料体系,制备和组装工艺有难度 [8] - 各大企业中试进展:宁德时代建立超低露点中试车间实现连续化生产;比亚迪快速推进中试线建设和工艺验证;吉利布局相关实验室和中试线;一汽信息较少 [14] - 60 安时电芯情况:一次能生产 30 到 50 只,良率约 50%,设计能量密度可达 400 瓦时每公斤,实际达 350 瓦时每公斤以上,循环性能厂商有差异 [16][17] - 低温性能问题:当前材料体系技术路线低温性能不佳,需优化工艺提高性能 [18] - 锂金属负极电池现状:能量密度可达 500 瓦时每公斤,但循环寿命仅 200 周左右,市场暂无较好样品 [19] - 电芯上车测试情况:主要接触电芯研发工作,上车测试信息少,暂无运行状况数据 [21] - 电池运行压力情况:循环 1000 次施加 2 兆帕压力,0.3C 倍率充放电压力不高,45 度或 40 度性能优于常温,3C 倍率性能需更大压力但数据少 [22] - 国内硫化锂市场情况:接触多家硫化物供应商,评测至少 8 家企业参数,头部企业技术成熟度较平均 [23] - 国内等静压设备发展情况:2024 年供应商少,2025 年增多,设备自动化程度和运行性能提升 [24] - 固态电池产业中期发展趋势:预计 2027 年小批量装车(1000 台),2030 年左右大规模应用,2026 年底完成装车任务评估性能,27 年小批量装车或提前,30 年规模化生产目标可完成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