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固态电池行业 - 公司:未提及具体公司名称,涉及的设备合作厂商有银河、仙岛、青研纳尔、先导智能、安可、航可、银河娱乐、钢研纳克、青云、信宇人、金安娜科、金科能源;固态电解质材料企业有中科固能、瑞固新材;负极材料企业有兰溪、天目、三三、中科、杉杉;传统液态电池设备厂商有银河、星岛、新研纳科;头部大厂有国邑、荣柏科技、下坞材料、当升科技;知名大厂有宁德时代 [1][3][4][7][8][24][25][27]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技术工艺 - 正极采用高镍三元材料液相合浆,负极初期采用高含量硅碳水系合浆,2024 年 Q4 起逐步过渡至干法工艺,预计 2025 年 Q3 后正负极均采用干法工艺 [1][2] - 电芯端目前正极为液相合浆,负极为固相合浆,容量 50 - 60Ah,2025 年 Q3 后容量提升至 70 - 80Ah,循环次数提升至 800 - 1,000 次,能量密度达 800 - 1,000 公里以上 [1][2][3] - 固态电池生产线技术挑战包括正负极片粉末化,极片厚度仅 40 - 50 微米,需优化加热系统,生产速度远低于液态电池(3 米/分钟 vs 60 - 80 米/分钟) [1][6] - 前端设备难点在于正极材料从液相转变为固相时的粘结剂选择,以及极片厚涂过程中容易开裂和压实密度不兼容问题 [2][9] - 材料端问题影响设备公司主要体现在混料均匀性和粘结剂分布上,新型企业在粘结剂分布均匀性方面表现更好 [10] - 干法工艺核心在于热熔和压制成型,占干法工艺价值的 70%以上,不同厂家效率差异显著 [13] 2. 产能与设备 - 中试线产能已突破 0.5GWh,实际产能 0.1 - 0.2GWh [1][3] - 固态电池生产线设备成本(0.2GWh 产能)不超过 3,000 万元,前端占 40% - 50%,中后端各占 30%,实际费用可能更高 [1][5] - 固态电池生产线设备需求计划值超过 5 亿元,前段设备占接近一半,中段占 15% - 20%,后端占 25%左右,外围设备约占 5% [2][12] - 干法电极设备合作方包括银河、仙岛、青研纳尔等,前端到滚压分切环节主要使用先导智能和银河设备,正极干法与青研纳尔合作 [1][3] 3. 材料选择 - 固态电解质采用硫化物,目前使用中科固能的产品,也评估了瑞固新材的材料,自研产品接近瑞固新材但略逊于中科固能 [24] - 负极材料偏向硅负极,兰溪表现略胜一筹 [27] - 纯硅碳负极目前价格在 40 万 - 50 万之间,2024 年价格在 60 万 - 70 万,今年降幅明显 [28] - 今年硅碳负极在固态电池领域应用量不会显著增加,在传统液态电池领域 Q4 可能有一定增长 [29]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粘结剂相关 - 粘结剂配方自主研发,从行业内挖掘专家开发,年薪 200 万 [17] - 传统连接器材料 PTFE 在厚度方面存在瓶颈,邀请粘结剂专家开发新型粘结剂,负极干法基本满足需求,正极仍需改进 [16] 2. 工艺选择 - 暂定小样采用叠片工艺,从成本考虑更倾向于卷绕体系,目前开发以叠片为主,不排除未来使用卷绕工艺 [19] 3. 设备应用差异 - 固态电池与液态电池在压力面板上有明显差异,固态电池需要更大压力,对一致性和水平要求更严格,导致价值量不同 [22] - 固态电池在航空领域价值高于液态电池,量产后对等压设备要求更高,等压时间长、效率低,设备材质与传统液态电池有明显差异 [23] 4. 锂金属技术 - 锂金属技术面临锂资源和锂枝晶问题,预计突破 50 安时或 60 安时圆形电池水平可能要到 2026 年甚至后年,2025 年可能做小型软包模式并进行循环测试 [32]
固态电池专家系列 - 设备专家
2025-06-11 2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