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可控核聚变行业 - 公司:联创光电、国光电器、核能智能、安泰科技、永鼎股份、美国 CFS、Heliogen、Tay Technologies、Nippecraft、新环聚能、中核二三系统事业部、兰生重装、雪人股份、西部超导、王子新材、旭光电子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可控核聚变优势:与传统核裂变相比,具有能量密度更高(氘氚聚变能量密度比铀 235 裂变高出四倍以上)、原料更充足(氘可从海水提取,氚可通过中子轰击锂制备)、更安全(控制装置损坏反应自动停止,不易产生链式反应)、环境友好(氚半衰期仅 12 年,远短于铀 235 的 7 亿年)四大优势[1][2][3] - 技术难点及现状:技术难点在于实现“点火”,即输出能量大于输入能量,需满足上亿度高温、等离子体密度 10^20 立方米分之一、等离子体与磁场约束时间超 3 秒等条件;目前全球 q 值约 4,商业化需达 30,美国 NIF 装置 2022 年 12 月实现激光驱动型惯性约束聚变点火,q 值达 1.5,2025 年提升至 4 [1][6][11] - 技术路径:主要有磁约束和惯性约束;磁约束包括托卡马克、仿星器和 FRC 装置,惯性约束分为激光驱动型和 Z 箍缩型 [1][8][9] - 高温超导技术作用:是可控核聚变关键,可提升磁场强度,实现托卡马克装置小型化并降低成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与 CFS 研制出 20 特斯拉大口径高温超导聚变磁体,加速产业进程 [2][14] - 中国进展:制定“三步走”战略,在混合堆领域积极布局,江西星火一号混合堆总投资超 200 亿,预计 2029 年建成;中科院合肥 BEST 项目总投资 150 亿,2025 年进展迅速 [1][2][13] - 产业链及相关公司:产业链包括上游材料、中游设备制造和下游建设运营,联创光电等多家上市公司参与各环节,相关公司具有显著业绩弹性 [2][5][20]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全球发展规划:各国高度重视可控核聚变项目,中国计划 2050 年实现实验堆试验成功并建设商业示范堆,但业内对商业化时间有争议,最快 2028 年,最晚 2050 年 [3] - 核聚变发电挑战:除点火外,还需实现能量和氚的自我持续 [7] - 国际项目情况: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由 35 国参与,原计划 2016 年开机,现推迟至 2035 年进行氘氚循环,预算从 50 亿欧元增至 200 亿欧元 [12] - 中国地方项目:四川省有中国环流 3 号改造项目和先觉聚能项目,前者 2025 年 3 月实现等离子体温度等参数跃升,投资额约四五十亿元;后者第一期投资额约 50 亿元,总规模达百亿元 [17] - 商业公司情况:全球重要商业核聚变公司如美国 CFS、Heliogen 等采用不同技术路径,且获得资本投资 [18][19][20] - 上市公司具体业务:各上市公司在产业链各环节有不同业务和订单情况,如联创超导中标超导线圈项目,国光电器曾为 ITER 提供部件等 [21][22][24] - 板块行情原因:今年可控核聚变板块行情持续性强,原因包括密集招投标、国家决心和国内外政策共振 [28]
可控核聚变深度汇报
2025-06-19 1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