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Robovan节约成本+解放人力,智能驾驶技术落地新场景
2025-06-26 22:09

行业与公司 * RoboVan行业 专注于低速无人物流配送车 主要应用于快递和生鲜等“最后5公里”配送场景[1][2] * 德赛西威 正进军无人物流小车行业 其主营业务近期呈现积极变化 包括小鹏汽车客户回流以及为小米项目供应高价值量的四合一域控[3][7] * 经纬恒润 在L4级自动驾驶领域布局全面 与白犀牛在无人RoboVan方面有战略合作 并在无人港口领域布局多年[3][8] 核心观点与论据 成本效益与商业模式 * RoboVan能帮助快递网点单票成本降低60%-70% 主要得益于硬件成本下降 例如智行者E6车型硬件成本不到2万元[1][2][21] * 相较于2021年硬件成本30万至50万元的区间 当前成本已显著下降 主要得益于L2级乘用车相关零部件的大规模量产[13] * 预计头部玩家将向低成本模式靠拢 进一步提升成本节约幅度 推动商业模式跑通[1][22] 技术难度与路权 * RoboVan算法难度相对较低 与高速L2级自动驾驶相当 但低于高速L3级 尤其在路况不复杂的场景下难度更低[1][20] * 路权管理相对宽松 头部企业新石器已获得近200个城市的公开道路路权[1][4][16] * 路权发放节奏快于Robotaxi 因其不涉及人身安全 且在低速、相对封闭道路运行 政府发放压力较小[19] 市场空间与替代潜力 * 远期年出货量有望达到100万至200万台 对应市场空间约1,300亿元人民币[1][5] * 中国市场三轮摩托车年销量超200万辆 微卡和轻卡年销量合计约60万至70万辆 为替代提供了巨大市场容量[1][23] * 市场规模替代量预计在200万辆以上 至少达到千亿级别 其落地速度和斜率预计会快于RoboTaxi[3][24] 交付量与放量趋势 * 2024年全行业RoboVan交付量约为数千台 预计2025年交付量超3万台 2026年达10万台量级[1][4] * 头部玩家智行者设定2025年交付1万辆左右的目标 新石器预计2025年交付量将超过1万台[16] 应用场景多元化 * 过去应用集中在快递运输 目前约50%用于快递场景 其余50%应用于轮胎、危险品、生鲜、医药等小众场景 未来可能拓展至更多“最后五公里”运输场景[14][15] 车型规格与构成 * 主流车型体积在3至6立方米之间 载重能力介于500至1,000千克 在快递场景下单车可容纳约600个包裹[17] * 车辆构成主要包括货箱、自动驾驶套件(激光雷达、摄像头、域控制器)、底盘(通常非乘用车规级)以及电池(一般约20度电) 目前单车成本预计不到10万元[13] 潜在催化剂与行业动态 * 2025年下半年催化剂:特斯拉RoboTaxi试运营及国内小马智行新一代RoboTaxi降本超预期 有望推动牌照发放;RoboVan领域主流参与方交付指引乐观 且有望上市;多省市或落地RoboVan牌照[1][6] * 特斯拉概念:特斯拉展示的RoboVan定义为可载人小型巴士 造型独特 没有方向盘和踏板[11] * 中国市场落地情况:实际定义更多用于载货 在相对封闭场景下低速行驶(如速度不超过15公里/小时) 已初步实现产业化 落地车辆数达千台以上[12] 公司业绩与增长预期 * 德赛西威:预计2025年净利润达26亿元以上 当前市盈率约20倍;2025年和2026年将迎来智能驾驶(Sora、图灵芯片)和座舱芯片(高通)新周期[3][7] * 经纬恒润:预计2025年Q2收入增速将超预期 得益于小米和吉利新能源车热销;2025年将是公司扭亏为盈的一年;2026年已获得多个区域控制器定点 支撑收入高速增长[3][9] 其他重要参与者 * 开勒股份:有望与政府合作获取RoboTaxi和RoboVan牌照 作为运营方分享产业利润[10][26] * 底盘供应商:博特力预计2026年完成线控转向系统开发和EMB量产;耐世特已获得特斯拉RoboTaxi线控转向定点 预计2026年贡献收入[10] * 激光雷达公司:速腾聚创和禾赛科技与无人物流小车有合作[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