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要涉及的行业 AI AR 眼镜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市场前景广阔:大模型技术提升为新型终端打造提供基础,眼镜作为天然入口级设备,结合国内高近视比例,升级市场前景好;2025 年 Q1 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同比增长 80%达 148 万台,中国市场同比增长超 100%达 49 万台;Rokid 预计 2025 年订单超 25 万台,中国移动给出至少 310 万台乐观指引;智能眼镜有望成千万量级产品,若 1%-10%近视患者升级,全球市场规模可达数千万台,中国超千万台[1][2][3][4][15][16] - 与 VR/MR 眼镜定位不同:VR 和 MR 眼镜头戴式、全封闭、沉浸式体验,适用于娱乐或特定场景,用户群体以发烧友和重度玩家为主,全球市场规模约为数千万量级;智能眼镜专注语音交互、拍摄及 AR 显示,适合日常佩戴,有语音交互、语音交互加拍摄、AI 加 AR 显示三种形态,可满足多样化需求,Meta 与雷朋合作眼镜已售超 200 万台[1][4] - 显示功能重要但技术有挑战:视觉摄入信息占比超 80%甚至 90%,显示功能必不可少;但光学和显示技术难平衡重量、彩色/单色显示、续航和散热等问题,带显示功能的 AI AR 眼镜重量需降低[1][5] - 主流光学方案各有优劣:衍射光波导成本和良率较平衡,但光效率低,主流路线采用纳米压印工艺,单副眼镜成本 300 - 500 元(单色);阵列光波导光效率高,可实现全彩显示,但工艺难度大,一维扩瞳阵列光波导成本与衍射光波导大致相当,二维阵列光波导未量产成本高,未来两种方案持续竞争[1][5][6] - 衍射光波导技术有新趋势:工艺从纳米压印转向刻蚀,刻蚀工艺更利于全彩显示;材料方面碳化硅基底有助于轻薄化,但成本高昂,镜片成本降至 1000 元以下才具竞争力[1][7][8] - 主流显示方案面临挑战:Micro LED 亮度高,但彩色显示良率低、成本高;硅基 OLED 亮度提升是关键,若达 10 万尼特以上更具吸引力[3][9] - 市场参与者各有优势:传统硬件厂商如小米和华为,有强大渠道、供应链管控、产品开发和生态系统整合能力;互联网公司如 Meta 和字节跳动,核心优势在于软件开发和生态系统构建;独角兽企业如 Rokid 等创新热情高[11][12]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市场新进展:小米将于 2025 年 6 月 26 日发布面向下一代个人智能设备的 AI 眼镜;Rokid Glasses 于 2024 年 11 月发布并已交付,创始人预计 2025 年付定金订单超 25 万台,年底订单量增长,2026 年有望大幅增长;中国移动宣布 AI 眼镜战略,提及云米科技、李未可等合作伙伴,给出至少 310 万台乐观指引[3][4] - 硬件成本构成:华为 Vision Glass 显示屏(硅基材料)占成本比最高,其次是 Birdbath 光学模组和芯片模组;带显示眼镜衍射光波导芯片成本约 400 - 500 元/副,阵列光波导(一维)700 - 800 元/副,二维超 1000 元/副;不带显示眼镜如雷朋智能眼镜,SoC 芯片成本占比最高达 34%,存储占比约 11%[10] - 投资相关:产业链中 SoC、光学、显示和存储环节价值量高;整机厂关注大厂对产业链影响及上市公司产品表现、出货量和生态建设,代工厂如立讯精密等在二级市场有较高投资性价比;软件算法环节可关注模型公司和定位识别算法公司[17][19][20] - 技术进步和应用亮点:长期关注光学和显示领域技术突破,短期关注从手机端移植且能带来更大便利的应用,如实时翻译和骑行导航[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