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估值体系重塑,长期配置价值凸显 - 2025年保险中期策略
2025-06-26 23:51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保险行业 - 公司:平安、人保寿险、新华保险、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中国人保、中国太平、阳光保险、友邦保险、众安在线、泰康保险、邮储银行、农业银行、招商银行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寿险公司新业务价值增长:2025 年第一季度寿险公司新业务价值普遍双位数或正增长,得益于“以价补量”策略使新业务价值率提升,如多数公司下调定价利率 50 个基点,平安和人保寿险拉长缴费期限;预计二季度因价值率持续提升保持较高增长,部分公司增速或超一季度[1][2] 2. 分红险转型成趋势:2025 年起寿险公司加大分红年金和分红增额终身寿险销售,设定风险保障型产品最低销售比例,部分渠道全销分红险;因风险渠道培训、客户和代理人接受度需时间,转型进程各公司有差异;三季度预定利率进一步下调,分红险占比将提升[1][2] 3. 银保渠道集中度提升:2025 年一季度银保渠道增速显著,头部险企银保渠道保费增速超 100%,代理人渠道低迷;“报行合一”政策使大小公司费用投放差异缩小,“1 + 3”网点合作限制放开,大公司资源投入和战略合作优势凸显,银行倾向与大公司合作,推动头部公司市场份额提升[1][3] 4. 银保渠道保费变化:2025 年一季度行业银保渠道新单规模保费同比降约 20%,期缴保费同比降 3%,但头部公司保费增速快,行业集中度提升[4] 5. 负债成本有望下降:2024 年新单保费收入因“报行合一”和预定利率下调下降,但有效业务价值的保单利润率平稳或微升,因新进保费含 3.0%和 3.5%预定利率续期保单;预计 2026 年迎来存量负债成本下降拐点[1][6] 6. 保险公司加仓权益资产:低利率环境使保险公司加仓权益资产诉求强烈,需维持净投资收益率和平补综合投资收益;监管放松限制,如股票风险因子打九折等,分红险占比提升也支持配置;2025 年一季度险资股票投资配置近 4000 亿元[1][7][8] 7. 险资举牌偏好高股息:2025 年险资举牌节奏加快,已披露 16 次举牌公告;偏好高股息个股,银行股最受青睐,如平安多次举牌邮储银行等,2025 年增持大型银行港股近 600 亿港元,公用事业和交通运输等高股息行业也受关注[1][10] 8. 新准则下净资产估值变化:新准则下保险公司净资产被低估,以市净率等于 1 估值不合理;现行准则下保险公司除计提履约现金流,还计提首日利得,新保单初期不直接贡献利润和净资产,合同服务边际是未来利润贴现,逐年摊销释放为利润沉淀至净资产;中国平安等公司 CSM 累计规模大,是未来核心利润重要来源[1][11] 9. 市场对传统 P/EV 估值信任度下降:EV 计算中“调整后净资产”与市场利率联动性差,负债评估利率由公司自主调整且偏高;有效业务价值投资收益假设 4%,市场认为难实现[15] 10. 新估值体系更合理:采用归母净资产加调整后 CSM 的估值体系更合理,因净资产能及时反映市场利率变化,CSM 更保守且与市场利率联动敏感;对 CSM 调整,如用 0.85 税率折扣和七折折扣[17] 11. 保险股关注度提升:公募新规出台后,市场对保险股关注度显著提升,源于长期低配,投资者重新审视;中国平安等公司被低配程度高,估值低[20] 12. 保险股隐含投资收益假设低:从 PEV 框架看,当前保险股隐含投资收益假设普遍低,A股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约 3%,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低于 2.5%,港股公司普遍低于 2%,部分低于 1.5%,保险公司估值持续低估[21][22] 13. 利率下行影响及上涨空间:利率快速下行使市场担忧利差损,对保险公司估值大幅折价;若投资收益率恢复至 3.5%,A股中国平安等有上涨空间,港股公司上涨空间更大[22] 14. 保险行业长期基本面:保险行业长期基本面偏左侧,驱动因素是配置资金长期视角;负债成本去年提升,今年预计微升或平稳,明年有望下降;头部公司利差厚,未来几年利差绝对额预计平稳[23] 15. 保险产品销售端情况:销售端处于产品转型期,从刚性兑付保本产品向浮动收益产品转变,单一渠道销售低迷,预计销售队伍适应和培育客户后整体销售恢复;线上渠道表现突出,市占率大幅提升且趋势将延续[24]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规模扩大: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规模扩至 2220 亿元,新华和国寿 500 亿元基金基本投资完并申请后续投资,其他公司积极申请额度,预计 2025 年内超 1700 亿元资金落地投资,投资有偿付能力因子打七折等优惠政策[9] 2. 2025 年险资投资收益及利润预期:2025 年一季度和二季度市场结构性行情使各公司投资表现分化,二季度债市和 A 股优于去年同期,港股略弱;预计二季度单季度利润平稳,高增长可能性小,利润增长基数压力不大,主要压力在三季度[10] 3. 利率对净资产影响及平稳性因素:新准则下净资产更灵敏反映资产负债受利率影响,利率下降准备金增提冲击净资产,准备金评估曲线更灵敏;保险公司配置长债可对冲部分影响,保单中 VFA 模型占比高有助于平滑净资产波动;2023 - 2025 年一季度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超 100 个基点,除新华保险外上市公司归母净资产正增长[12] 4. 不同公司利率下降影响程度:利率进一步下降 50 个基点,考虑税后影响,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净资产影响小,中国人寿约 -10%,泰康保险约 -8%,新华保险影响更大[14] 5. CSM 与 VIF 计算差异:CSM 是保单未来现金流贴现值,未考虑准备金提转差,以保单生效时国债收益率曲线加溢价折现,隐含债权投资收益,不考虑税收和资本成本;VIF 是业务未来可分配利润现值,计算含 4%投资收益假设和准备金提转差,考虑税收和资本成本[15][16] 6. 基于新估值体系的 P/B 估值:A股市场中,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 P/B 估值与调整后 CSM 指标接近或高于 1,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约 0.7 倍;港股市场中,中国人寿等公司该指标有不同数值,新华保险净资产近年折损大[17] 7. 保险公司潜在上涨空间:若 P/B 估值与调整后 CSM 指标等于 1 为合理估值上限,A股中国平安有 30%上涨空间,港股公司整体上涨空间大,中国太平超 200%[18] 8. 保险公司合理 P/B 估值区间:保险公司整体 P/B 估值应在 1.5 至 2 倍之间,而非简单 P/B 等于 1[19] 9. 保险行业投资建议:建议关注保险行业长期配置价值;推荐中国太平,头部寿险公司如中国平安 A/H 等;财险板块关注众安在线调整后布局机会,传统财险业务板块逢低配置[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