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港股银行、大消费、科技互联网、生物科技 - 公司:泰康基金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港股市场表现及资金流向 - 截至2025年6月17日,恒生指数年初以来累计涨幅约20%,显著跑赢沪深300等A股板块;一季度科技股是上涨核心驱动力,二季度消费、医药、新能源等内需及金融板块修复力度增强;南向资金自去年开始持续大幅流入,近一年净流入超1万亿港元,今年前六个月超7000亿港元,创历史同期新高,一度占港股交易总额30%以上,增强了港股流动性和稳定性[2] 港股银行板块投资逻辑 - 延续资金面和交易面共振主导的估值修复,预计2025年基本面稳定,息差可能下降但降幅收窄;资金面险资对低波稳定权益资产配置需求增加、ETF扩容利好银行;交易面日均换手率约0.2%,筹码结构稳定、拥挤度不高;低利率环境下,利率不大幅上修,投资逻辑不变,逢低配置是较好策略[8] 港股银行板块优势 - 在恒生指数及恒生国企指数中占比约20%,是配置港股必选行业;顺周期属性更强,经济预期复苏时获溢价;香港本地银行贡献超额收益;估值更低,性价比更高,截至2024年6月17日,香港银行指数市盈率6.7倍,市净率0.57倍,表观股息率8% [9][10] 银行股作为红利投资的优势 - 基本面稳健,盈利增长稳定,营收和盈利增速比煤炭、有色等周期性红利资产更稳定;股价稳健,自2016年以来,A股和港股市场中波动率低的股票很多是银行股;估值有优势,整体估值低,处于破净状态 [10][11] 2025年5月降准降息对银行板块影响 - 降准减少银行资金成本,提升息差和资产盈利能力;降息压缩资产端收益,但存款利率下降可对冲部分影响,刺激信贷规模扩张抵消息差压力,降低企业财务成本使不良率下行,叠加房地产政策缓释资产风险,整体优化银行资产质量 [5][6] 2025年一季度银行股财务表现 - 营收和净利润同比负增长,主要因一季度利率上行,其他非息收入在去年高基数下大幅负增长;核心净利息收入同比减少1.7%,降幅较2024年收窄,中收回暖,核心营收边际改善 [7] 本轮银行行情参与者及拥挤度 - 主要参与者包括国家队、公募基金ETF、险资OCI账户和南向资金;截至2025年6月25日,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超7000亿港元;目前银行板块换手率低,日均换手率0.2%,拥挤度不高 [12] 历史银行行情驱动因素及与本轮差异 - 历史行情多在宽货币、宽信用及经济企稳时,不同阶段驱动因素不同;本轮始于2022年11月,2022 - 2023年分别由经济复苏预期和红利低波属性带动,2024年是高股息资产配置需求延续和港股经济复苏预期,使南向资金和外资流入;与以往相比,本轮绝对收益更具持续性,低息环境变化时,港股银行绝对收益仍有表现 [13][14] 银行板块选股 - 未来一到两年投资逻辑以资金面为主导,资金倾向低估值、高分红、业绩波动小的银行,国有大行特别是香港本土银行受青睐;中长期若信用风险预期改善,投资逻辑转向基本面,国有大行基本面将优于小型银行 [15] 中证香港银行投资指数特点 - 高度聚焦银行板块优质龙头企业,前十大成分股权重合计90%,对国有大行权重更高;成分股构成多元化,包括大陆六家大型银行和四家香港上市商业银行;估值性价比高,市盈率低于4倍,市净率0.57倍,表观股息率约8% [16][17] 港股市场下半年投资方向 - 大消费板块:国内经济复苏和居民消费回暖,政策支持力度有望加大,优质消费企业有韧性和盈利能力 - 金融板块:银行股权重高、投资价值好,港股银行相对A股更成熟,分红收益率更高 - 科技互联网板块:海外AI发展和美股互联网科技龙头修复跌幅,可能是产业投资主线 - 生物科技板块:国内优秀创新药企业出海布局,盈利能力和市场前景值得关注 [4]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泰康基金在指数与量化投资方面,将主动量化与指数团队整合运营;产品布局秉持“精品宽基加创新赛道”理念,宽基指数布局沪深300等,细分赛道关注港股银行等,被动赛道涵盖医药等领域,Smart Beta策略聚焦红利低波;具备产品布局聚焦长期赛道、精细化运营创造阿尔法收益、注重客户体验等优势 [19][20]
港股银行板块战略配置机遇
2025-06-26 2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