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Robotaxi行业专题解
2025-06-30 09:02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Robotaxi 行业 - 公司:特斯拉、百度(萝卜快跑、Apollo Go)、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哈啰出行、广汽、东风、上汽、一汽、阿里、美团、字节跳动、滴滴出行、大众交通、华为、Momenta、卓驭、理想汽车、元戎启行、小鹏汽车、Waymo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特斯拉 RoboTaxi - 运营现状:处于尚不成熟阶段,运营规模和里程未提升,副驾需安全员全程监控,运营区域覆盖奥斯汀南部约 70 多平方公里,平均接管率约 30 公里/次,远低于 Waymo,安全行驶里程预计符合德州运营标准 [2][3] - 技术挑战:纯视觉方案在极端天气下无法运营,夜间性能下降,预计不会新增激光雷达,因引入激光雷达需重新训练模型,且美国运营区域路况相对简单,纯视觉性能与激光雷达方案差异不大 [3] - 拓展节奏和定价:单次乘坐定价 4.2 美元,半年内扩展至千台规模,2025 年底进入加州等市场,后期按英里计费并根据高峰期上浮,拓展面临技术可靠性不足、监管问题和竞争压力 [4][5] - 运营许可:需获 NHTSA 企业许可及各州运营牌照,加州、德州和亚利桑那州态度开放 [1][6] 百度萝卜快跑和 Apollo Go - 萝卜快跑:覆盖十多个城市,武汉部署近 500 台,日均单量约占全城网约车 1%,通信效率低,运营区域集中在郊区,补贴后价格约为网约车七折至八折,适合价格敏感用户,未来渗透率有望提升 [1][9][10] - Apollo Go:计划 2025 年底武汉车队规模达千台,面临运营亏损和市场份额抢占挑战,五代车预计 2026 - 2027 年报废或换代,六代车逐步替代,六代车在驾驶、乘坐和补能效率方面更优,补能补贴券由百度与合作方共同提供 [2][11][12][13] 小马智行 - 运营现状:推出第七代车型,车队规模约 100 余台,主要运营广州、北京、深圳和上海,计划 2025 年底扩展至 500 余台 [2][13] - 技术发展:正从 Robots 方案向端到端技术迁移,计划抛弃 Word 世界模型,采用车载安全系统,线上安全员比例约为 1:8 [2][13][19] 其他公司 - 文远知行:车队规模约 60 - 70 台,主要在广州市区运营,技术方案以 Robo 方案为主,计划向量产前装车方案发展 [14] - 哈啰出行:由蚂蚁集团和宁德时代共同投资,进入 L4 级 RoboTaxi 领域,车辆采用前装换电模式 [14] 行业发展阶段和渗透率 - 发展阶段:分为技术收敛期(2027 - 2028 年)和标准争夺期,技术收敛期主要优化驾驶体验和效率,标准争夺期竞争转向价格战和先发优势 [17] - 渗透率:若在一个城市占据 5%市场份额可确立主导地位,长期渗透率或达 20% - 25% [2][17] 运营策略和牌照 - 运营策略:一线城市适合精细化运营,面向对技术认可度高的用户;二线城市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策略,扩大运营里程和范围,尝试实现盈利 [15] - 牌照颁发:不同城市存在差异,上海特定区域颁发牌照审慎,二线城市更宽松,厂商因重资产投入且未盈利,若无政府支持不愿大规模拓展二线市场 [16] 车载大模型 - 发展趋势:从两段式架构向一段式架构(纯端到端或 VLA 模式)发展,预计 2025 年大规模上车,推动智能驾驶升级 [20] - 主要参与者:纯端到端方向有特斯拉、华为、Momenta 和卓驭等;VLA 方向有理想汽车、元戎启行和小鹏汽车等 [20]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无方向盘车辆:特斯拉 Cybertruck 预计 2026 年量产,需获 NHTSA 审批,安全依赖冗余硬件和远程监管,紧急情况人工干预依赖远程系统,通信受干扰时有优化远程通信和设计冗余系统两种应对方案 [1][7][8] - 运营牌照影响因素:地方政府在牌照发放上态度不同,二线城市宽松是因规模化运营厂商少且成熟运营能力厂商更少,厂商因重资产投入未盈利且缺乏政府支持不愿拓展 [16] - 产业发展变量:未来两到三年,主要变量是技术提升(降低接管率、提高通信效率、提升至 90%人类驾驶效率、提高平均安全里程)和运营政策放开(解除区域限制、全面开放区域)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