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弘则研究:智能驾驶政策进展跟踪
2025-07-02 23:49

行业与公司 - 行业:智能驾驶(L2-L4级别自动驾驶) - 公司:萝卜快跑、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华为、特斯拉、小鹏 --- 核心观点与论据 政策监管框架 - L4级别监管:每辆车需备案并绑定车架号,安装监管设备实时监控运行状态、里程及位置,目前仅限特定区域Robotaxi服务[1][3][5] - L3级别责任:事故责任归于车企,前提是主驾安全员符合开启条件(硬件冗余、安全边界设定)[1][7][23] - L2级别新规:6月征求意见稿要求配备DMS、关键模块冗余(制动/转向)、强制传感器数据记录(周期>90天),禁止用户公测收集OTA数据[10][11][12] 技术标准与商业化挑战 - 冗余系统现状:新能源车制动冗余较普及,转向冗余较少;未来或通过第二套监控芯片低成本实现[15][16] - L3商业化障碍:需国家明确责任划分,华为等头部车企推动标准制定,预计2026年高速公路场景落地[21][23] - OTA技术差距:头部厂商构建技术壁垒,二三线品牌或面临淘汰风险[20] 企业动态与市场策略 - Robotaxi三强: - 萝卜快跑:测试里程超1亿公里,轻资产模式(合作神州租车、瑞士邮政),车辆约2500辆[4][24] - 小马智行/文远知行:自营+低端服务维持现金流,车辆600-800辆,灵活拓展中东/欧洲/日本市场[4][24][28] - 海外策略:与当地运营商(如Uber)合作分成(车企分30%),但旧金山试点曾因事故暂停[25][27] 广告与法规细节 - 广告限制:禁止使用"主驾驶"、"零接管"等误导性词汇,2026年实施[14][19] - 法规影响:新车需符合新规,老车或面临改装召回成本[17][18] --- 其他重要内容 技术路线对比 - 特斯拉/小鹏:依赖视觉FSD,稳定性弱于激光雷达+高清地图;小鹏L4经验不足,或尝试轻运营模式[29][30] - L4技术下沉:L4降维至L2可行,反之不可行(视觉可靠性不足)[29] 区域测试差异 - L2:全道路适用(如ADAS)[6] - L3:仅限特定区域(如武汉主城区),超出区域责任转至用户[6][22] 时间节点 - 新法规实施:2026年[19] - L3量产预期:2026年高速公路场景[21][22] --- 数据引用 - 萝卜快跑测试里程:1亿公里[4][24] - 车辆规模:萝卜快跑2500辆,小马智行600-800辆[24] - 拐弯半径限速:<200米时车速降至40公里以下[11]